專車壟斷變臉 市民徒呼奈何

專欄

發布時間: 2017/02/10 09:00

最後更新: 2017/03/01 10:24

分享:

分享:

新年已過,生活又逐漸恢復到平時的樣子:公司門口的早餐攤又開張了,熟悉的淘寶店又開始上新了,小區的保潔阿姨和維修師傅都回來了,出門叫車也不再加價了。

滴滴收購Uber 服務問題多多

生活不外乎衣食住行。幾年前,我們突然發現互聯網改變了大眾生活方式,其中以滴滴為代表的約車軟件以其大幅提高出行效率和成本,成為內地互聯網革命的一桿旗幟。

但是,隨著去年滴滴收購Uber這一「壯舉」的完成,榮耀似乎開始異變,幽靈車(接單不接人的假司機賬號)、無故扣款、加價等問題層出不窮,成了從媒體到網絡的全民槽點。直到春節期間一線城市加價兩三倍成為常態,令不滿情緒達到頂峰。

新春車少加價  至少一至兩倍

春節長假最後一天,我在北京叫了一輛專車,司機平時有工作,只是兼職「拉活」。談起最近的加價他很興奮,說因為節前單位已是休假狀態,他從臘月二十五開始到春節假期拉專車,十幾天掙了兩萬多,「都是因為加價,因為那些全職做滴滴司機的基本都是外地的,春節他們一回家,北京的專車少了百分之七八十,我拉的每單活基本都要加3-4倍。」而以春節期間我在廣州的打車經歷看,也幾乎90%要翻倍加價才能叫到車,漲幅沒有北京誇張,從1.2倍至2倍不等。

漲價是事實,輿論討伐聲一片,說這是滴滴在完成市場壟斷之後終於藏不住了的野心和傲慢。

對於輿論攻擊,滴滴並不陌生,因為它的誕生動了幾十年無法撼動的出租車行業的奶酪,而這個行業又是因為有著龐大的市政利益集團背景而成為改革禁地,所以媒體的批評與紅利期給用戶帶來的便捷體驗成了鮮明反比,令主流媒體的批評反而成了這個草莽英雄身上的傷疤,在民間輿論中備受力挺。

商業大戰落幕  補貼變加價

但這次不同的是,紅利期結束,補貼消失,反而還出現了加價,看起來像是草莽英雄得了天下之後變臉又成了暴君,民間輿論怒喊當初瞎了眼紛紛倒戈。就在大家認為這場持續2年之久的網約車大戰即將落幕的時候,近一個多月來卻「畫風突變」以至於不少常年關注網約車行業的人都大呼看不懂,難道真是天下烏鴉一般黑?

作為近幾年出行嚴重依賴約車軟件的人,平心而論,除了春節期間,遇到加價的頻率的確不高,且大部分時候同樣距離的行程,專車相較出租車依然更加平宜。根據供需調節價格,這大約是市場化之必然,滴滴的前輩——美國的Uber、Lyft在高峰時段也是如此。

當年三家競爭,紛紛補貼客戶,隨著滴滴一統天下,如今已不復見。

一統天下講盈利  用戶怎辦

只不過,最初的燒錢戰略太過血腥,不僅殺得對手片甲不留,也讓用戶成了嗜血的怪獸。如今滴滴吞併Uber之後,開始為盈利著想,回饋投資人的殷切希望,想將血換成糧食,然而用戶卻回不去正常的胃口。

如果問題出在補貼大戰,那如果當年不選擇燒錢呢?也許現在滴滴、快的、Uber還是三分天下,也可能網約車這個行業早就被主管部門滅了。

這是一個悖論,也是沒有如果的必然。問題是,未來怎麼辦?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潘攀 本報駐京記者

欄名 : 帝都手記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