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談金融監管:別想僥倖 「貓冬」過關行不通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17/05/22 15:16

最後更新: 2017/05/22 15:16

分享:

分享:

《人民日報》今天刊登題為「『貓冬』過關行不通」的文章稱,面對持續的監管重拳,一些金融機構仍存在僥倖心理,認為躲過這一關後,還能「重操舊業」。然而市場規範化的大趨勢不會變,如果抱有幻想,就會貽誤良機,錯過轉型的最佳時間窗口。

該篇刊登在金海觀潮欄目的文章稱,風險管理是金融業的永恒主題,耍小聰明難成大器,要想走得遠、做得大,金融機構就得堅守穩健審慎底線,正本清源、回歸主業,在公司治理、經營理念、業務模式等方面來一場深度變革。

積習多年 給銀行時間調整

據了解,從3月底開始,銀監會密集下發監管文件,條條直指當前銀行業運行中的亂象,觸及可能導致市場風險的核心要害。

【延伸閱讀】人行媒體:金融強監管非「休克療法」不會「引爆雷區」

《人民日報》今天刊登題為「『貓冬』過關行不通」的文章,批評面對持續的監管重拳,一些金融機構仍存在僥倖心理。

但這些業務已經搞了多年,給銀行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調整,就是要避免在化解舊風險過程中再產生新風險。

「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此高枕無憂。」文章稱,「短期內,政策會考慮銀行業的風險實際和承受力,穩妥推進,而從長期來看,金融機構增強自身風險防範能力、服務實體經濟的大方向依然不改。」

「別望排查風暴過後 監管鬆口」

文章稱,面對最嚴監管,大多數機構開始清理殘局,收縮前段時間過度膨脹的風險業務,比如贖回委託投資業務、減少同業投融資業務、規範信托業務等。但市場中也有一些不同聲音,有人對此次監管是不是來真格的持懷疑態度,猜測這個階段還要持續多久。

但文章強調,市場不能寄望今次監管措施,會於「排查風暴」過境,監管鬆口;覺得現在只要「貓一冬」,躲過去了,未來還是能重操舊業。

文章補充,這些監管政策的出台並非一時興起、空穴來風,而是監管部門已經把過脈,對當前金融運行的症結早有掌握,對症施藥。「一些機構喜歡打監管『擦邊球』,甚至把這當成自己有本事的體現,類似想法顯然是劍走偏鋒。」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