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清冷  人情尚暖?

專欄

發布時間: 2018/02/23 09:30

分享:

分享:

歌裡唱了很多年的煙花易冷,今年成了現實,北京五環內(主城區)再次回到「禁放模式」,靜悄悄的春節假期,為每年都談論的「年味越來越淡」的話題再添談資。

上一次北京要求禁放還是12年前,彼時引起了很大爭議,禁放減少事故和污染,但少了傳統的年節氣氛,在監管和人情之間的取捨,不斷引起民間反彈。所以五六年後,北京又恢復了對燃放煙花爆竹的許可,改為在限定區域可以燃放,希望在剛性和柔性間尋求一個平衡。

靜默而潔淨  年味自然少

12年一個輪回,利益重新評估,天平重新傾斜。靜默而整潔的春節,恰恰非常符合今年北京冬天的氣質。這個冬天我們擁有了過去幾年奢望的藍天,卻不得不面臨大批建材市場、商品市場關閉的不便;春節過後街頭依然安靜,因在強拆出租屋之後,不少外來打工人口這個春節只買了返鄉的單程票。

少時對過年的印象應該是喧囂熱鬧的,人聲鼎沸聚熱,鑼鼓花炮來鬧,人少了,安靜了,自然沒了所謂的「年味」。不少在北京過節的朋友都感嘆,從節前到節後,情緒穩定,波瀾不驚,對過年的期盼已經嬗變成了對放假的期待。過年的儀式感,大概只剩下吐槽春晚和微信拜年。

拜年一鍵轉發  只餘套路

春節的飯桌上,大家討論年味是什麼時候開始變淡的,回想著小時候從初一到初五輪流到七大姑八大姨家拜年吃飯,在七嘴八舌的忙碌趕場里年就過完了。好像是從千禧年前後,手機開始普及,拜年的方式在這20年裡快速迭代,從見面到電話拜年,再到短信拜年,進入互聯網時代,連群發都不用再逐個編輯手機號了,一鍵轉發,任務達成。

到了這兩年,人們對狂轟亂炸的套路往來已開始疲憊,對於轉發來的拜年信息已經懶得模板回覆,微信里流行起朋友圈拜年,貼張圖片,或拍個短視頻已算是精良製作,發個朋友圈,看到者便算拜年有份。

科技時代的表達早已數碼化,面對面的人們,沒有了字斟句酌的緩衝,每一句話都有著「不知當說不當說」的不知所措,似乎低頭扎在屏幕里才是游刃有餘的節日世界,抬頭環顧,找不到四目相對,只有無數個腦門。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潘攀 本報駐京記者

欄名 : 帝都手記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