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要下台?中國政府說No

即時中國

發布時間: 2014/12/30 12:14

最後更新: 2014/12/30 13:53

分享:

分享:

作者:海濤(原文來自美國之音中文網,本網略有刪節,分題為本網所加)

進入12月,有關「李克強要下台」的傳聞在海外不絕於耳。年關歲末,中國政府通過多篇報道力挺李克強,稱讚這位「中國CEO」在國際上是「超級推銷員」,在國內經濟事務上則是「破壁者」、「拆墻人」。

傳下台因管理能力弱及「身體不行」

李克強是中共十八屆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他在2013年3月的「兩會」上正式接替溫家寶擔任總理。李克強今年59歲,曾在安徽插隊,後就讀北大並獲得博士學位。中國18大後,李克強黨內排名第二,僅次於習近平。因而,在中共掌權結構上,有了新的「習李體制」。但是,在反腐方面,西方媒體卻總在說「習王體制」。

官媒中新社日前發照片,顯示李克強外訪時相當繁忙,剛送走結束會談的領導人,隨行的國務院各部部長旋即圍攏到他身旁進行會商。

「李克強要下台」這一傳聞源自明鏡新聞網的「獨家」消息。明鏡新聞集團總裁何頻認為,「李克強要下台」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他在經濟方面知識不足、管理能力弱;再就是因為他「身體不行」,無法擔當大任。何頻說,這一消息在中國高層官僚內部早已傳開了。

中共高層的身體健康狀況,從慣例和常態上,屬「國家機密」。暫不提毛澤東,近期有前政治局常委黃菊和曾列入「接班人序列」的宋德福,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中央都沒有對外發布過他們的健康狀況。海外有報道說,李克強本來就患有糖尿病,加之繁忙的內政外交事務,使其病情加重。

官媒列成績單 稱李是「破壁者」和「拆墻人」

至於他的經濟管理能力,更是見仁見智。新華社和人民網等中國官媒從周末到昨天,先後刊登了數條有關李克強的「新聞」報道。報道中,李克強被稱作中國的「超級推銷員」和「破壁者」、「拆墻人」。

在國內經濟事務方面,有文章稱李克強是「破壁者」和「拆墻人」。在中國政府網登載的一篇文章中,李克強因致力於破除省市之間的貿易壁壘而被稱作「破壁者」;而「拆墻人」則是讚揚他為拆除城鄉人口流動之墻所做的努力。

這篇轉自博客天下雜誌的萬字長文說,「第一個任期的第二年往往特別艱難,在這一點上,各國政府差不多。民眾第一年的新鮮感即將過去,與媒體的蜜月期也將結束,所有的力量都以一種更審慎的態度,拋開領導人的明星光環,更多去考量政策本身。」

文章提及李克強過往講話的要點和關鍵詞,如簡政放權、合理區間、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負面清單、責任清單和權力清單。

海外有關「李克強將下台」的報道中,有的曾將李克強和其他六常委做比較,認為在政治方面,他的能力、經驗和權謀處於劣勢。有台灣媒體註意到,中國經濟政策方面,習近平的「新常態」正在取代所謂「李克強經濟學」。還有中國問題觀察人士說,李克強現在只是個跑龍套的,只有執行義務,沒有決策權。

中國經濟CEO  高鐵超級推銷員

官媒中新社日前發照片,顯示李克強外訪時相當繁忙,有為他澄清落台傳聞之意。

不過,從上述博客天下的報道看,卻不是這麼回事。該報道說,李克強處理國際經濟事務時,是大中國的「CEO」:「全球經濟陷入不景氣的時候,中國的『CEO』走在最前面,不眠不休高密度出訪,談定單,簽合同。」

新華網和中國政府網周一同時轉載了環球雜誌力挺李克強的題為《中國「超級推銷員」簽約1400億美元》的文章。該文說,2014年李克強出訪五次,涵蓋亞歐非十餘國,出席活動270餘場,見證250多項文件簽署,「至少為我國企業帶來了1400億美元的大單。」

報道說,李克強的推銷項目和範圍涉及能源、基建、金融和民生領域,如高鐵、4G技術、水電、風電、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

換屆不會連任?學者:中途換馬很冒險

最早提出李克強下台論的明鏡網總裁何頻說,並不是說李克強現在就會下台,而是說他在換屆時不會繼續連任,而是會明升暗降轉任全國人大委員長。至於誰來接替李克強,明鏡報道認為,可能的候選人是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和上海市委書記韓正。

何頻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說,已經沒有甚麼「習李體制」,而只有「習體制」了。他說「習顛覆了所有傳統。」

不過,美國西東大學教授尹尊聲則認為,中途換馬,對習近平來說,是非常不願意做的事。他說:「這樣會引起很大震動,這對習近平來說是沒有必要的。現在他最需要的是他的團隊絕對穩定。換掉李克強這不是自亂陣腳嗎?」

何頻的消息來源是「北京消息人士」。尹尊聲的觀點則是一種邏輯推斷。

不過,尹尊聲認為,並沒有甚麼「克強經濟學」。他說:「北京的經濟政策都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那幫精英制定的,我認識裏面幾個人,他們都是體制內的精英分子,政策都是從那裏出來的。」尹尊聲還說,一個文件出台要經過多次反復討論,不是哪個人能說了算的,「完全不是西方的那套辦法。」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