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限購大陣仗 逾千警入駐車行阻搶購

即時中國

發布時間: 2014/12/30 12:56

最後更新: 2014/12/30 14:54

分享:

分享:

大批警察雲集車行,防止搶購。(南方都市報圖片)

深圳昨天突然宣布限購私家車,當局更大陣仗,出動大量警力赴汽車銷售店,協助相關部門阻止市民突擊買車,成為史上最嚴限購令。有買車遭拒的市民怒轟當局此舉不合法,「我只是想買輛車不是買軍火啊!」

「此刻,北京時間下午6時,交警執法進駐銷售店,要求停止接待客戶,封鎖POS機、稅控機,無法銷售,無法開票。所有的問題,等待政府新聞發布會。謝謝!」有汽車銷售員昨天在社交媒體發布消息,指自己所在的銷售店已被警方包圍。

280家經銷商 傍晚被警方接管

這樣的情景昨晚在深圳各間汽車銷售店到處上演,網友流出的照片裏,滿眼都是物價局人員、交警等,他們手持「聖旨」(限購令)迅速佔領各店鋪。豪車勞斯萊斯(Rolls-Royce)店更被被5個警察包圍,有網友諷刺指,搶購勞斯萊斯這種有傷國體的事情,一定要消滅在苗頭裏!

有汽車經銷商PO文指,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竟然以這種方式享受到了政府的「照顧」。

事實上,有關限購的消息昨天下午4時許在當地流傳,有經銷商立即取消購車折扣,希望迎來市民搶購潮。但美夢破碎,5時30分左右,深圳280家汽車經銷商被物管局、交警等全權接管,在場購車客戶必須備案。有網友估算,深圳280家汽車經銷商,每家店有5人以上進駐,昨天至少有1400名警察在前綫。

市民:我只是想買輛車不是買軍火

自6時始,也就是深圳限購令生效的時間,所有經銷店只准出不准出。有購車失敗的女市民不滿指,「我只是想買輛車不是買軍火啊?寬限一分鐘行不行啊!」
深圳市政府官網當晚6時發出正式通知,從12月29日6時開始,深圳變為車輛限購城市,全年限購10萬輛,有效期暫定5年。除了2萬電動車牌,其他一半拍賣一半抽籤。

有市民直言,昨日是深圳的「黑色星期一」,事前沒有半點風聲,從宣布到生效只有一個小時,連搶購的機會都不給。亦有業內人士擔心,深圳汽車銷售商的末日到來?

官媒:限行限購法律根據不足

作為一綫超大城市,深圳車輛限購在意料之中。當局此次搞突然襲擊,是為汲取早前杭州限牌洩密的教訓。就在今年3月25日杭州關於限購的新聞發布會開始前2小時,媒體記者獲取到網傳的「限購新聞通稿」,各間汽車銷售店已被消費者瘋狂佔領,買車如同買大白菜。

不過,圍繞車牌限購政策合法性、限購政策出台方式合理性等問題,仍惹來各方質疑。稍早前新華社曾刊文批評地方政府「任性」,文章引述法律專家的觀點,認為「限行、限購、搖號,都存在法律依據不足的問題,都是在極端情況下施行的,法律依據值得商榷。」

今天淩晨,新華社「中國網事」刊文,題為《深圳治堵從經濟手段轉向行政手段何為》,文章對於深圳此前多次表態不採取緊急限購,而此番突然出現180度大轉變提出質疑。

曾多番表態不突襲 政府公信力何在?

深圳官方曾在多個場合作出承諾指,深圳不限牌、不限購。今年1月的廣東省兩會上,深圳市長許勤明確否認深圳將限牌的說法,表示深圳目前仍只依靠包括提高停車費用等經濟手段治理擁堵。今年9月,深圳曾有汽車銷售商因散布「9月1日限牌謠言」被行政拘留。

民意洶湧下,今日淩晨,深圳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官方微博@深圳微博發布廳 轉發深圳新聞網文章,闡述深圳交通面臨的嚴峻形勢,對實施限牌政策作出辯解。

網友不滿:

*果然是深圳速度,事先沒有半點風聲,從宣布到生效只有一個小時,連搶購的機會都不給!接下來是不是該限行了?

*這種抑制消費的方式治標不治本,限購不是能解決根本問題的辦法……

*公信力何在?拉動內需就號召老百姓買車,之後就過河拆橋、卸磨殺驢!嗚呼!

*做中國的官員簡直就是幸福、社會保障做不好、就來個計劃生育(限)。環境治理不好、就不讓百姓燒稭稈(限)。交通治理不好、就讓車輛按號出行(限)。

*2014年12月29日是深圳歷史上最具黑色幽默的一天,18點是這一天最為奇葩的注腳。信用,棄之如敝履,先鋒深圳開了一個十分糟糕的先例。這是政府執行力的一次強大而又完美的展示,卻是深圳堅持市場化取向的一次重大挫折。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香蜜湖汽車城,政府派出輔警協助相關部門進入各個汽車銷售店阻止交易。(南方都市報圖片)

車行員工在政府工作人員的要求下關上店門,只讓出不讓進。(南方都市報圖片)

香蜜湖汽車城大眾奇建店,結算處排著十幾米的隊伍。(南方都市報圖片)

車主爭相登記身份資料。(南方都市報圖片)

廣本南山店被勒令停止營業,大批群眾在門外等候,銷售則在門口向其解釋情況。(南方都市報圖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