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熊貓母女去世半月後公布 動物園稱非刻意隱瞞

即時中國

發布時間: 2017/01/19 15:32

最後更新: 2017/01/19 15:39

分享:

分享:

上海野生動物園今早發公告稱,園內大熊貓「幗幗」和去年7月才出生的寶寶「花生」,因突發重病,經全力救治無效後,於去年底離世。病逝消息延了20多天才公佈,遭外界批評是否刻意隱瞞,但園方予以否認。

上海野生動物園今早發公告稱,園內熊貓母女去年底病逝。

澎湃新聞報道,幗幗於2016年12月19日發病,先後出現發熱、排腸黏液、嘔吐、腹瀉、腹痛等臨床症狀。19日起進行隔離治療,22日晚上開始出現抽搐症狀,病情逐漸加重;並於12月26日上午搶救無效死亡。

根據臨床及化驗室檢查、死後剖檢及2017年1月17日的組織病理學診斷,死因為急性胰腺炎併發多臟器功能衰竭。

大熊貓「幗幗」在2016年12月19日出現發熱、排腸粘膜、嘔吐、腹瀉、腹痛等癥狀,當日接受隔離治療。

而為了防止與母親幗幗交叉感染,去年12月19日起,花生轉為人工乳飼餵。12月29日,經診斷發現花生有嚴重腸扭轉,並導致大面積腸壞死,隨即緊急實施開腹手術。可惜,花生還是因腸段壞死面積太大,引起全身多臟器衰竭,於去年12月31日中午搶救無效死亡。

目前,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和上海野生動物園已採集相關樣品送上海、長春、四川的科研院所,進一步探索大熊貓發病原因與防治方法,避免今後再次發生類似疾病。

「花生」因腸段壞死面積太大,引起全身多臟器衰竭,於去年12月31日中午搶救無效死亡。

為何在大熊貓母女死亡20多天後,才對外公布這一消息?園方工作人員表示,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它們的病因;另一方面,兩隻大熊貓的實驗室病理結果由四川、長春、上海等地科研院所共同於17日才完成報告。

此外,有網友指出,去年12月24日曾經去野生動物園看過花生,「原來那個時候花生就已經生病了,你們還把他拿出來展示?」對此,上述工作人員回應稱,無論是幗幗還是花生,在發現不適後都立即進行醫治,並沒有再對外展示,該網友看到的應該是另外的熊貓幼仔,而不是花生。

花生去年7月出生,是上海第一隻出生的熊貓寶寶。

對於熊貓病逝,不少網友感到難過,有網民更說該動物園之前就養死過熊貓,包括幗幗的另一個兒子安安。

事件引發網民熱議,有人說,動物園的飼養員曾隨意把遊客帶進熊貓園區內拍照; 也有人說,如果動物園不能好好照顧熊貓,就「別禍害熊貓」!

資料顯示,上海野生動物園,位於上海浦東新區,於1995年正式對外開放,園內匯集了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動物和珍稀動物二百多種,數量上萬,其中更包括有來自國外的長頸鹿、斑馬、羚羊、白犀牛等,以及中國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金絲猴、金毛羚牛等。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