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外國品牌攻華怪名 可口可樂曾叫「蝌蚪啃蠟」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17/03/28 08:00

最後更新: 2017/03/29 12:33

分享:

分享:

俗語有云「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名字不論對人或物都有重大意義,而近日住宿出租平台Airbnb的中文名風波,就惹起外界對外國品牌中文譯名的熱烈討論。

Airbnb在進入中國市場兩年後,早前改了中文名字為「愛彼迎」,不少內地網民認為名字難聽,紛紛提出「愛比鄰」、「愛比贏」等名字,希望Airbnb換名。

可口可樂1920年代進入中國。

事實上,不少外國品牌在打入中國市場時,都遇上改中文名的難題。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最經典的失敗案例是上世紀20年代Coca-Cola剛進軍中國時,中文譯名為「蝌蚪啃蠟」,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喝可樂就跟蝌蚪啃蠟一樣。

後來Coca-Cola意識到這個名字差強人意,登報350英鎊徵新名字,旅英學者蔣彝拿下獎勵,將拗口的「蝌蚪啃蠟」改成如今家傳戶曉的「可口可樂」。

Benz曾音譯「笨死」 改名「奔馳」增銷量

而快餐店肯德基,則曾把「令人不禁吮指的美食(finger lickin good)」,翻譯為「吃手指」,讓消費者以為真要把自己的手指啃了。

此外,早期德國汽車Mercedes-Benz最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時音譯為「笨死」,後來更名為「奔馳」(港稱平治)後才聽得順耳,並幫助提高銷售額。

【延伸閱讀】Airbnb中文取名愛彼迎 將加大對華投資

【延伸閱讀】台推「菜」英文:小籠包英譯xiaolongbao 滷味叫做...

【延伸閱讀】政協委員倡  Dragon譯「拽根」而非龍

品牌顧問張羅明表示,外國品牌的中文名除了能朗朗上口外,還要保持它在國外的調性,不能自降身價。國際翻譯家聯盟譯員、中國翻譯家協會專家會員周裕波表亦稱,好的翻譯要有口採,翻譯後的作品要好聽、讓人享受和(對產品)有好處。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