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變「一帶一陷」的風險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17/05/11 09:00

分享:

分享: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周日至周一(14至15日)在北京舉行,儘管中國主流媒體宣揚新絲路戰略是黃金機遇,但其背後的風險,卻也是不容忽視的。

習近平4年前提出的「一帶一路」理念,可說是他外交政策的寵兒。根據中方的構想,中國希望為沿途的歐亞國家提供投資、建設基礎設施以、加強貿易往來等,實現共同繁榮。

過程中,中國地區領袖角色可進一步提升,套用內地輿論場的話,中國可望重現漢唐盛世丰采。在此前提下,周日舉行的「一帶一路」峰會似乎意義非凡。

【延伸閱讀】習近平:歡迎美方參與「一帶一路」框架內合作

【延伸閱讀】西方缺席一帶一路論壇 王毅籲勿政治化

儘管中國主流媒體宣揚新絲路戰略是黃金機遇,但其背後的風險,卻也是不容忽視的。

但如意算盤能否打得響,還要認清「一帶一路」戰略為中國貼金之餘,也帶來不小的風險:

一)把錢丟進「鹹水海」?

中西亞至東歐,多是一些政治風險較高的國家,投資有關地區不僅回報成疑,能否收割成果也是未知數;如果中國企業蜂擁投資這些地區,或會令中資陷入無底深潭的折損。

套用英國媒體的話說,「一帶一路」其實很可能變成「一帶一陷(One Belt and One Trap)」,即絲綢之路經濟帶「陷阱」。

二)增加中國「走資」壓力?

一些中國公司或利用「一帶一路」名義,擺脫中國國內的資本控制,以國際投資的名義把資金轉移國外等。這種加快中國資本流出的壓力,中國政府肯定不想看到的。

三)中國面對經貿失衡難題?

由於中國對市場的限制,使想透過一帶一路概念與中國做生意、投資中國的歐洲國家,感到束手無策;結果,或會導致中國對外投資,遠遠高於海外對中國的投資。

說到底,「一帶一路」戰略的政治意義似乎大於經貿意義,在市場經濟下它能否有效運作,5年、10年後或許有清晰答案。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欄名 : 宏觀分析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