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論文涉造假 被國際期刊撤稿

社會熱點

發布時間: 2017/06/16 08:00

分享:

分享:

繼107篇中國醫學論文因「同行評議造假」等問題被集中撤稿之後,德國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團旗下另一學術期刊也陸續撤稿了10篇中國醫學論文。對此,中國科技部表示會高度重視,並召開會議部署處理論文作假工作。

據澎湃新聞報道,施普林格集團的一位發言人表示,這10篇研究論文與此前集中撤稿論文引發的調查有關。

再有中國醫學論文被國際學術期刊撤文。

此前,4月20日,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 )發表聲明,宣布撤回107篇來自中國的醫學論文,撤稿的主要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fake peer review)。

據了解,這10篇論文的研究對象都是腦瘤——膠質細胞瘤,這些論文發表在2015年或2016年,論文作者來自中國高校或醫院。《分子神經生物學》期刊認為,這些論文的同行評議過程受到了損害。部分論文存在重複發表問題。

據撤稿觀察統計,從2012年至今,因「同行評議造假」問題,全世界被撤稿的論文超過了500篇,其中超過270篇來自中國。

6月14日,中國科技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對《腫瘤生物學》集中撤稿107篇中國醫學論文回應稱,科技部牽頭會同相關部門正對撤稿論文逐一徹查,對查實存在問題的論文作者將按照嚴肅處理。

【延伸閱讀】中國作者117論文被撤 揭一條龍造假

【延伸閱讀】大學歪風盛 再揭抄論文貪污

中國科技部強調,各部門對涉嫌論文作者承擔或正在申請科研計畫(基金)、基地建設,以及人才計畫和科技獎勵等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且相關科研計畫、基金都被暫停。

科技部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司長賀德方表示,「撤稿」是學術期刊自我凈化、自我糾錯的機制。正常的撤稿應當是期刊針對已發表的論文,發現問題的,隨時發現,隨時撤稿。但對數年來的論文集中、大規模撤稿則是不正常的,一定程度上也是不負責任的。

他也指,不能因為個別科研人員違反科研誠信要求、違背科學精神,就否定中國整個科技人員隊伍,及廣大科研人員做出的傑出貢獻。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