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鄉愁》情牽兩岸 溫家寶都引用過

即時中國

發布時間: 2017/12/14 15:04

最後更新: 2017/12/14 15:13

分享:

分享:

余光中《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著名詩人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經歷戰亂流離各地,1950年代移居台灣,曾在台灣、香港、美國任教,退休前是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最後逝於高雄,享年89歲。

【延伸閱讀】享譽兩岸三地 詩人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

余光中曾經以「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論兩岸三地,而他對於大陸這位「母親」,更有說不盡的感情。

余光中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寫下新詩《鄉愁》,過去多年在海內外華人間被廣為傳誦。他寫下的《鄉愁四韻》,亦被楊弦、羅大佑譜成民歌傳唱。

中國大陸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2003年期間,曾借用余光中的《鄉愁》,說:「這一灣淺淺的海峽是我們最大的鄉愁,最大的國殤。」外界認為這是軟性反台獨。

余光中慨嘆,鄉愁只是單純的懷鄉思緒,是每個人都有的心情,又建議兩岸都能夠多讀對方的詩,因為「政治易使人分離,而文學使人了解」。

「故鄉變了 文化的鄉愁是永遠解不了」

余光中的鄉愁,不是回鄉就解得了,「1950年來台灣,1992年才首次應邀回大陸。40多年過去,故鄉變了。文化的鄉愁是永遠解不了」。

過去20多年,余光中到了山東、湖南、湖北等「很多小時候都沒去過的地方」,寫了許多關於返鄉的詩,但他說,大陸變了,人口多了,道路也順了;故鄉的菜、方言還保留,可是有些自然環境已經改變。

余光中 《當我死時》

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
之間,枕我的頭顱,白髮蓋著黑土
在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
聽兩側,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
兩管永生的音樂,滔滔,朝東
這是最縱容最關廣的床
讓一顆心滿足地睡去,滿足地想
從前,一個中國的青年曾經
在冰凍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國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
饕餮地圖,從西湖到太湖
到多鷓鴣的重慶,代替回鄉

 

余光中《鄉愁四韻》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樣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母親的芬芳
是鄉愁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