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用進口農產品反擊特朗普 小心副作用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18/02/05 09:00

分享:

分享:

  • 中國倘對美農產品反傾銷,美農勢有損失
  • 美農不滿,理論上令特朗普承受壓力
  • 中國如限制美農產品進口,自己亦恐承受副作用

中美貿易硝煙瀰漫,中國主動對美國高粱啟動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頗有反制特朗普政府的意味。但中方最後會否真的出招,拉閘限制美國農產品進口,中國當局仍有諸多顧慮。

中國政府對美國農產品動刀,理論上是報復美國在經貿問題咄咄逼人的好工具;原因是中國一直是美國農業、畜牧業的頭號大客。

以2016年為例,美國出口至中國的商品中,有近五分之一為農產品;而現時美國大豆的40%產量,都出口到中國,對中國市場有很大的依賴性。

內地倘限進口美農產品 恐不利控通脹

因此中方倘若嚴格有效地執行對大豆、豬肉等主要商品徵收關稅,美國許多搖擺州份--諸如印第安納州、威斯康辛州和艾奧瓦州農民的利益,將首當其衝,進而影響到特朗普和共和黨的「票倉」,這無疑對特朗普構成一定的壓力。

中美貿易硝煙瀰漫,中國主動對美國高粱啟動反傾銷與反補貼調查,頗有反制特朗普政府的意味。

【延伸閱讀】反擊特朗普?京主動對美高粱 啟反傾銷調查

【延伸閱讀】特朗普用四招 向中美貿戰「撥火」

但實情是,對美國農產品出招其實是「雙刃刀」,中國自己可能亦要蒙受風險。關鍵是中國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到美國農產品替代貨源;中方如貿然對美國拉閘、影響進口量,有可能推高中國食品價格,令中國通脹升溫。

需短中國內地通脹一旦加壓,連鏈反應下,中國貨幣政策調整的空間、靈活性有機會被壓縮,這未必是中國政府樂見。

在此前提下,中國政府常言道貿易戰將是中美「雙輸」,其實是一句實話。因此中方最終會否真的對美國農產品動手,有待進一步觀察。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程國知

欄名 : 國情點題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