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看懂 李克強總理記者會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18/03/20 15:52

最後更新: 2018/03/20 16:12

分享:

分享: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天上午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舉行見面會,回答中外記者提問。今年總理記者會共回答16個問題,其中8個來自境內媒體,6個境外媒體,香港及台灣媒體各1個提問。以下為記者會要點:

一、中國經濟:

【金融風險】要負責任地說,中國有能力防範、也不會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

金融領域該戳的「膿包」要戳,要堅決處置。同時會注意保護合法消費者的權益。

銀監會、保監會合併也是為了防止規避監管的行為。政府對非法集資會保持打擊的力度。

【調低赤字率】 中國主動調低赤字率,因為經濟穩中向好,財政超收超出預期。中國還會持續調低赤字率,但不會影響積極財政政策的走向。

【就業】把城鎮調查失業率列入目標是為了更充分反映城鄉就業狀況。今年新增就業人口目標是1100萬人,但方向是1300萬人以上。

二、中美關係

【貿易戰】中美要打貿易戰對雙方都沒有好處,沒有贏家。用「打仗」形容貿易也有悖於貿易的原則。貿易是協商談判對話來解決的。希望中美雙方保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避免打貿易戰。

中國不願意看見有比較大的貿易赤字,希望貿易總體平衡。

希望美方放寬對華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中國會嚴格保護知識產權。希望美方不要丟了這個平衡中美貿易的重器,否則就是丟了賺錢的機會。

【拋美債傳聞】中國有巨額外匯儲備,按市場規律進行多元化操作。中國是長期負責任的投資者,對中國發展的一些擔憂是過慮了。

三、回應中國威脅

中國希望的是和為貴。中要要維護國家的領土完整,絕不會也不能丟去自己的一寸土地;但也不會侵佔別人的一寸土地,中國走的是和平發展道路。

「一帶一路」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談不上政治滲透;中國承擔與發展中國家地位相當的國際責任,把這些看成是戰略擴張是誤讀或者是誤解。

四、開放措施

中國開放的門會越開越大,中國經濟已經深度地融入了世界經濟,關上門等於擋住了我們自己的路。

願意以開放的姿態進一步降低進口商品稅率總水平。對抗癌藥品力爭降到零關稅。要放寬服務業准入,尤其養老、醫療、教育和金融等領域。會全面放開製造業。

進一步調整負面清單制度,減少負面清單的目錄,加快推進外商投資的三個法律合併成一個基礎性法律,以實現准入前國民待遇的承諾。

五、政府職能

「放管服」改革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在放寬市場准入方面,要做到「企業開辦時間要減少一半,企業項目申請時間砍掉一半」等六個方面。

這次機構改革,把涉及市場監管的一些部門合並,推進綜合執法,避免多個「大蓋帽」去管一個小商販。

六、知識產權保護

在製造業方面不允許強制轉讓技術,將保護知識產權。

一段時間以來的確出現民企投資偏弱的現象。這與產權保護等多方面問題有關,將高度重視。保護產權就是保護生產力。要讓恆產者有恆心,讓投資者有信心,讓各類產權所有者安心。

保護產權要尊重合同,要有契約精神,有些地方存在新官不管舊賬的現象,不能把合同當廢紙,給合法產權的所有者要吃上長效定心丸。

七、海外互聯網企業境內上市

對「互聯網+」要趨利避害,將採取包容審慎的監管方式。對於「互聯網+」企業到海外上市,要完善境內上市的措施。歡迎企業回歸境內,要為境內的創新企業上市創造有利的環境。

八、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在製定過程當中,很快會出台實施。港澳居民到內地來,特別是到廣東來工作、生活,在住房、教育、交通等諸多方面將逐步享受同等的待遇。中國也願意和台灣同胞共享粵港灣大灣區發展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會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

九、兩岸關係

保持兩岸和平發展,這是兩岸民眾福祉所在,會堅定按這條路走下去。一直在考慮為台灣同胞到大陸工作、學習、生活創造同等待遇

不能容忍任何「台獨」的企圖、主張和行徑,也不能允許外國勢力打「台灣牌」

十、中日關係 

中國與日本的關係出現了改善勢頭,積極考慮今年上半年出訪日本。

中日兩國領導人互訪有利於關係回歸正常軌道,更重要的是夯實兩國關係基礎,不能搞一錘子買賣。如果說中日關係出現了小陽春,但要防止乍暖還寒。

十一、中俄經貿

中俄經貿關系前幾年走了一個「馬鞍形」,這是世界貿易形勢變化、國際大宗產品價格下跌等客觀原因造成的。但去年兩國經貿關係有了新的發展,貿易規模增加了20%以上,兩國年貿易規模是800多億美元,中俄貿易大有潛力,可以朝1000億美元的目標邁進。

十二、半島問題

中國樂見半島出現緩和的趨勢,會盡最大努力來推動維護實現半島無核化、保持半島和平穩定。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