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國對特朗普存兩誤判 中美恐硬著陸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18/04/23 16:57

最後更新: 2018/04/23 16:57

分享:

分享:

一場貿易戰令本來「好不到哪裡、也壞不到哪裡」的中美關係,深陷多年沒見的寒冬。中國自由學者在BBC中文網發表文章指,中方在這一輪中美博弈中,作出兩大誤判,再加上中美在台灣問題都持守強硬立場,兩國關係硬著陸風險升級。

中國自由學者鄧聿文在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指出,美國目前對中國的政策,是修正奧巴馬等前任總統的路線。

鄧聿文:京以為「商人」總統可交易

事實上,奧巴馬時期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Kurt M. Campbell)今年4月發表題為「中國的懲罰」文章,指「華盛頓現在面對的是現代歷史上最有活力的巨大競爭者。正確對待這個挑戰,就要放棄美國長期以來對中國充滿希望的政策」。

鄧聿文又指,中共十九大是中美關係變化的另一催化劑,中國國內雖意識到美國的轉向,但卻未給予應有的重視,其中有兩個誤判:

其一是認為特朗普競選期間攻擊中國的言論,視為競選語言,也未理解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的國內背景,過於看重他身為商人的「交易」特點,而輕視他履約及守護美國文明的決心和意志。

其二是中國忽視了美國整體民意的大轉變。而中國在外交上「親俄疏美」,進一步強化美國對中國的負面形象。

與俄國加強關係 加深中國在美負面形象

鄧聿文在文章還指出,相對於貿易衝突,台灣問題對中美關係的「殺傷力」更大。台灣問題牽涉地緣政治,對中美兩國都是核心利益。

他指出,對華府來說,保護台灣關乎美國作為世界頭號霸權的信譽,台灣若遭受中國武力入侵而美國不敢保護或最終失敗,可能意味著美國霸權的轉移。

中國對外宣示強硬,令中美關係添陰霾。

而對中國,鄧聿文稱,失去台灣,不僅意味中國崛起功虧一簣,也代表中國共產黨統治的可能終結,「所以,如果台灣要回歸中國,那麼美中必有一戰,除非華盛頓甘願放棄霸權」。

據其分析,從今年情況來看,中美對抗已然成形,大勢已成,短期很難改變,除非一方做出大讓步,但在雙方民粹情緒制約及現實利益考量下,估計誰也不會大讓步,「所以我對美中關係的未來比較悲觀」。

中美在台灣問題都「企硬」 恐增磨擦

「進入2018年,隨著貿易、台灣等問題全面發酵,美中關係硬著陸可能性大增」,他在文章中說。

鄧聿文曾任中共中央黨校校刊「學習時報」副編審,2012年撰寫長文「胡溫的政治遺產」批評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2013年又在英國金融時報發文批評中國的北韓政策,主張丟棄北韓,不久後,他透露自己在學習時報遭停職。

【延伸閱讀】中興遭美封殺 重塑中國科技投資新格局

【延伸閱讀】中美鷸蚌相爭 拉美漁人得利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