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引歐美忌憚 中國何去何從?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18/06/20 09:00

最後更新: 2018/06/20 16:18

分享:

分享:

  • 「中國製造2025」被歐美視為「可怕」的國家戰略,實踐上變得舉步維艱
  • 未來不宜放在過度曝光的境地,應回歸原來定位,即國務院建議的製造業10年行動指引
  • 建議重新梳理政府補貼支援,向歐美顯示出開放市場的誠意

「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驅動高質量「製造強國」的戰略綱領,卻成為觸發中美貿易戰的關鍵所在,也被歐商指責,引發保護主義。面對歐美強烈不滿,未來中國應如何自處?

美國新一輪的加徵關稅清單,針對「中國製造2025」所涵蓋的高科技產品。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曾指,中國政府推動的「中國製造2025」,是個「可怕」的戰略計劃,將對美國的知識產權形成威脅。

與此同時,歐盟商會亦曾批評這一戰略有違WTO承諾,令歐洲企業承受巨大壓力,被迫交出先進技術換取進入市場。

市場理念有別 歐美憂慮要取代西方技術

新加坡《聯合早報》日前報道,「中國製造2025」已成為中國與歐美經貿摩擦的關鍵點,體現中國與歐美在經濟發展理念和經濟制度上的差異,即中國以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與西方市場大相逕庭。

歐美認為,「中國製造2025」在本質上要取代西方國家的技術,並為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做好準備;就如中國今天在利用西方技術發展自己,一旦實現了目標,實現高科技不依賴外部的自給自足,明天就可以把西方技術趕出中國。

報道稱,中國產業政策目標為逐步以中國版技術取代國外技術,然後再用中國版技術擴散到全世界,與歐美爭奪市場份額。

美國的中國經濟專家諾頓(Barry Naughton)認為,一方面中國各級政府系統地干預國內市場,以促進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利用行政力量,使外國企業在中國處於劣勢。

具體而言,在市場准入前的限制、許可證、法律法規和標準、安全審查、採購和招標等方面,對外國企業採取歧視政策。中國同時利用歐美市場經濟開放,通過併購歐美企業來獲得先進技術。

【相關文章】美商務部長:「中國製造2025計劃」可怕

【相關文章】三大原因 特朗普視《中國製造2025》為眼中釘

勿視作國家戰略 創新靠艱苦而持續投入

在貿易和投資趨向全球分工、自由化的時代,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鍾偉在微博撰文指,「中國製造2025」處於隨着時間推移的自我擴大化進程中,認為中國製造宜回歸其原來定位,即國務院建議的製造業10年行動指引,而不是國家強制和注入資源、政府主導超越市場理論的「國家戰略」。

鍾偉指出,關鍵領域的產品和產業創新很難有捷徑可走,需要在科學技術和研發環節有艱苦而持續的投入,「一國製造業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是買不到、偷不來、急不得、搶不去的循序漸進的整體能力構建和提升。」創新領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國家主導的戰略不容易取得巨大成果。

恆大經濟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也稱,在中美貿易爭端前,內地存在一些過度膨脹和過度自信的思潮。中美貿易爭端無異於最好的清醒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在科技創新、高端製造、金融服務、大學教育、關鍵核心技術、軍事實力等領域跟美國的巨大差距。

他指,中國在基礎技術研發存在明顯短板,必須繼續保持謙虛學習、韜光養晦、堅定不移地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

重新梳理政府補貼支援 具誠意開放市場

鑑於愈來愈多西方國家和跨國公司擔憂,「中國製造2025」將使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處於更扭曲和艱難的市場競爭環境,並指責中國利用其市場經濟開放,通過併購歐美企業來獲得先進技術。

中國政府下一步更應考慮重新梳理對中國企業的支援,收窄與歐美國家所奉行「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概念的差距。對於財稅補貼、國家主導型產業基金、國產化率和國產市場佔有率、強制技術轉讓、外資對華投資准入、行業和程序限制等,均不宜放在過度曝光、關注甚至曲解的境地。

另外,亦應在市場開放多下功夫,讓歐美企業了解,中國對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視,而且是具誠意開放市場。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