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鐵幕的默克爾 讓德庇護中國異見者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18/07/13 16:15

最後更新: 2018/07/13 16:16

分享:

分享:

中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遺孀劉霞日前重獲自由。BBC引述分析認為,這與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對人權問題的關注和推動分不開,而在東德長大的經歷,也影響了她掌權後處理外國異見人士的方法。

BBC報道稱,德國多年來都有介入劉曉波的事件。他去年病重入院時,德國曾派出醫療專家為他會診;他逝世後,德國等多國政府呼籲中國當局容許劉霞出國,更表示隨時歡迎她到當地。 劉霞獲准出國後,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Michael Clauss)陪她從北京乘坐飛機,經芬蘭赫爾辛基轉機到柏林。

德國多年來都關注中國的人權狀況。德國駐北京大使館在2016年邀請了胡佳、高瑜等多名中國異見人士,與多國駐華代表一起出席當年東西德「統一日」酒會。

默克爾今年五月訪華期間,也先後與2015年「709」維權人士集體被捕事件中,當時仍然被指失蹤的維權律師王全璋太太李文足,以及另一位被捕維權律師余文生太太許艷見面。

許多其他中國的異見人士離開中國後長居德國,包括創作描寫「六四事件」鎮壓長詩《大屠殺》的中國作家廖亦武,和多年被禁旅行的維權藝術家艾未未。

默克爾訪華 曾晤維權人士家人

多年來,德國收容了來自多個國家的異見人士,它在2015年的歐洲難民潮更接納了許多來自中東和非洲的難民。除了中國,德國也對其他國家的異見人士伸出援手。

BBC中文網引述研究德國歷史多年的香港浸會大學助理教授鐘子褀認為,這與德國的歷史背景有關,默克爾在東德長大的經歷,影響了她掌權後處理外國異見人士和2015年歐洲難民潮的方法。德國的歷史和總理默克爾的成長背景,都令德國社會在難民和人權等問題上十分包容。

中國政治學者吳強認為,德國對中國的人權外交主要糾結在個別個案中,沒有像美國般對中國提出每年一度的人權報告,或者通過中歐人權通話,有更積極的施壓,立場「相對溫和」。他認為,如果德國想要藉人權外交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它「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鐘子褀認為德國的歷史背景,讓它在關注中國人權狀況的同時,不會覺得「自以為是」。「他們會先反省,知道自己也曾迫害、製造政治犯,所以當其他地方同樣有製造政治犯時,他們會樂意幫助這些人,但不會用一種指責的形式說其他人做得不對。」

中國歷史學家章立凡也認為,德國出於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軍暴行的反思,而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個人崇拜等事情對人權的侵犯很多德國歷史事件接近,因此會引起德國人的關注。「我想德國人看到中國的現狀,會有一點歷史回憶。」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