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在「防火墻」內長大的一代中國人

社會熱點

發布時間: 2018/08/08 14:53

分享:

分享:

《紐約時報》報道稱,伴隨著一個不同於別處的互聯網,一代中國人正在成長起來。過去十年,中國屏蔽了谷歌、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還有數以千計的其他外國網站。一大堆中國網站則冒了出來,提供同樣的功能——儘管它們受到嚴格審查。

現在,與這個不同的互聯網體系成長起來的影響開始顯現。許多中國年輕人不知道谷歌、Twitter或是Facebook是什麼,這在他們與世界其他地方之間造成了一道鴻溝。而且,由於習慣了本土應用程序和在線服務,許多人似乎對了解網上什麼內容遭到了審查無甚關心,這讓北京得以建立起一套與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競爭的替代價值體系。

互聯網並未使中國社會更開放

這樣的後果與許多西方人所預期的互聯網效應恰恰相反。文章指,在2000年的一次演講中,美國前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曾提出,互聯網的發展會讓中國像美國一樣成為一個更加開放的社會。但目前看來,對美國及其他西方網絡巨頭來說,在龐大的中國市場分得一杯羹的希望愈發像是白日夢。

中國已經明確表明,在當局的領導下,它將走上一條對意識型態加強管控的道路。今年上半年,中國互聯網監管機構網信辦表示,已經關停或吊銷了超過3000家網站的許可證。

然而,美國的網絡巨頭仍在嘗試。谷歌一直在為中國智能手機用戶研發一款經過審查的搜索引擎,以期某天政府會允許其進入中國。上個月,Facebook獲許在浙江開設一家子公司——但許可被迅速撤回。

西方網絡世界在中國年輕人群體「遇冷」

報道稱,即使西方應用程序和網站能進入中國,他們也可能會在年輕人那裡「遇冷」。北京大學和史丹佛大學兩名經濟學家歷時18個月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中國大學生對於獲取未經審查的政治敏感信息漠不關心。他們給北京兩所大學的近1000名學生提供了能夠繞過審查的免費工具,但發現近半數學生並沒有使用它。在那些使用了的學生中,幾乎沒人花時間瀏覽遭到屏蔽的外國新聞網站。

學者們寫道:「我們的發現表明,審查制度在中國是有效的,不僅因為該制度使得敏感信息難以獲取,還因為它營造了一種環境,讓民眾首先不要求獲取這些信息。」

文章指,這種態度甚至不同於80年代出生在中國的人。大約十年前這一代人成年時,還有一些不馴服的人。其中最著名的是韓寒,一位質疑中國政治制度和傳統價值觀的部落格作者。現在沒有像韓寒這樣十多歲或二十多歲的中國人了。就連現年35歲的韓寒也不再像他從前的自己。他在微博上主要發布的是他的事,包括電影和賽車。

活在自己世界裡的「零零后」

相反,許多中國年輕人使用如百度、社群媒體服務微信和短片平台抖音這樣的應用和服務。他們時常讚頌消費主義和民族主義。

今年3月,社群媒體巨頭騰訊進行了一項調查,包括了一萬多名出生於2000年或之後的用戶,近八成的人表示,他們認為中國要麼正處於歷史上最好的時期,要麼每天都在變成一個更好的國家。幾乎相同比例的人表示,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感到非常樂觀或比較樂觀。

文章舉例,一名28歲在保定一個房地產網站的運營部門工作的受訪者表示,她認為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並說將盡她最大的努力使國家更加強大。每天晚上,她都會用手機看一到兩個小時的韓國肥皂劇。她說,她的智慧型手機上沒有任何新聞應用程序,因為她對政治不感興趣。她去過日本幾次,在那裡使用過谷歌地圖,但是沒有訪問任何被中國屏蔽的外國網站。「國內的app什麼都有,」她說。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