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解讀:中國投資非洲絕非「殖民」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18/09/04 13:00

最後更新: 2018/09/04 15:47

分享:

分享:

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昨日開幕,《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微信公眾號「俠客島」發文解讀,抨擊西方國家戰後對於非洲的「國際援助」,並為中國對非洲的投資作出解讀。

文章認為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上提出的,處理非洲事務的「五不」原則是中國與西方在對非政策上最根本的區別所在。

習近平昨日致辭時表示,中國在合作中堅持真誠友好、平等相待,堅持做到「五不」,即:不干預非洲國家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內政,不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人,不在對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在對非投資融資中謀取政治私利。

6500多公里鐵路、6000多公里高速公路、200多所學校、80多座體育場、數十座政府辦公樓、議會大廈和大量的機場、港口,非洲通信的現代化,以及常駐2000多名維和戰士對和平安全的努力、幾十年如一日對非洲公共衛生的改善。文章指,中國這些務實的行動勝過一打又一打的綱領和口號。

中非產能互補性強

文章引述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壽慧生的研究認為,西方附加種種政治條件的「致命援助」,使非洲國家淪為援助對象而非發展主體,在發展方向和操作方式上聽命於西方捐贈者,喪失了發展的自主性和發言權,也扼殺了發展的內在動力。

文章又援引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信息研究室主任王洪一,表示中非的產能互補性非常強,非洲的發展潛能又會帶來巨大的市場。中國有資本、有產能、有技術。而非洲的需求則是工業化起步,需要資金,需要就業,需要擺脫國家經濟隻能靠「往地下挖」的狀態。

非洲有著豐富的資源,如原油、錳、銅等;但這些資源長期以來得不到充分開發,且被西方國家以低價壓榨掠取。中國可以以更合理的價格進行交易。王洪一介紹,中國從非洲進口的銅、棉花,數量比國產的還多;中企在非洲的油田項目則為中國能源安全提供了巨大幫助。

援助非洲不是「殖民」

文章稱,在西方媒體看來,當「西方政府幾乎放棄了這塊大陸」,將其視為「不穩定、移民和恐怖主義來源」時,中國看到了互惠共贏的機會。2000年,中非貿易額僅有100億美元;去年,中非的雙向貿易額已達1700億美元。同時,中非合作有效促進了非洲的發展與就業。麥肯錫在8個非洲國家的1000多家中國企業進行調查,發現這些企業89%的雇員是非洲本地人。

文章稱,非洲人很明白,中國的外交實踐中從來沒有殖民的污點。中國跟西方最大的不同,就是與非洲平等相待。經濟上中非之間是公平的買賣,中國還幫助非洲進行產品資源的深加工;中國也利用這些資源進行再加工,例如尼日利亞的石油經過中國的加工成為柴油、汽油,再次進口到尼,延長、完善產業鏈;不光把中國製造送到非洲,也幫當地搞非洲製造,幫他們把原料變產品,而且可以把產品銷往歐美市場。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將來世界上不僅會看到中國製造,也會看到更多的「非洲製造」。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