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老一語道破 中國打「大豆牌」錯判形勢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18/11/20 09:00

分享:

分享:

  • 龍永圖批中國政府,對大豆開刀不智
  • 巴西就算豐收,難立即取代美國大豆
  • 三大原因,中國「糧食靠自」談何用容

習特預定將於兩周內會面、中美貿易爭端出現緩解窗口之際,中國內部的理性聲音,開始反思中方前階段的應付貿易戰措施。其中,當年一手推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的前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罕有地嚴厲批評中國當局,直指中國政府拿大豆「開刀」反擊美國是不智。只要拆解當前中國糧食供需形勢,嚴詞背後,不無道理。

已退休多年的龍永圖,曾任中國外經貿部(商務部前身)副部長,兼任中方首席談判代表,在推動中國加入WTO,擔當非常重要角色。

龍永圖:農產品應該是最後手段

根據法新社報道,龍永圖日前在內地財新傳媒舉辦的企業論壇上,罕有地批評現屆中國當局應對貿易戰手法。他未指名道姓地說,中方「想得不夠徹底」,在貿易戰之初就報復美國豆農是「不智」之舉。

龍永圖直指,「農產品在貿易中是非常敏感的,大豆也非常敏感;我們應該避免針對農產品,這應該是最後手段,但我們從一開始就針對豆農」。

龍永圖認為中國不應向大豆動刀。

他還似乎語帶抱怨地透露,「我希望在反擊的時候,能夠避開農產品」,永遠不要碰。他今年夏天在中美貿易戰開打前,曾向政府表達過這種意見。但最終的結果,是中方對大豆加徴了25%關稅。

曾參與推動中國搭上全球化快車、讓中國贏得2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作為外經貿領域「大老」的龍永圖,此言有其道理。

巴西就算豐收 難立即取代美國大豆

中國對大豆有剛性需求。中方對美國大豆徵稅,變相把美豆輸華的窗口關閉後,大概只有兩種方法應對影響,一是從其他國家增加進口,二是國內增產,但觀乎實際情況,兩者皆有實質困難。

在增拓進口源方面,儘管內地媒體不斷有報道指,巴西今年有望大豆豐收,有望彌補缺口,讓中國不再依賴美豆。

但綜合機構數據反映,中國一年大豆消費量超過1.1億噸,扣除自己種植,全年需要進口的數量達9600噸以上。

習近平考察東北糧產。

而巴西每年大豆產量大約為1.17億噸左右、與美國相若,另一產豆大國阿根廷的年產量則約五千多萬噸;即是說,巴西和阿根廷要把收成的三份二大豆運到中國,才能滿足中國需求。

但實際上,全球對大豆都有需求,巴西、阿根廷不可能只供應中國;且兩國與中國以外國家的大豆供應協議,許多是一早已簽好,不可能隨意毀約,把大豆改賣給中國。因此,中國實際面對的「缺豆」難題不可小看。

三大因素 中國「糧食靠自己」談何用容易

至於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的糧食「靠自己」,其實亦有極大難度,《華爾街日報》昨天刊載文章直指,中國要擴大農業產量,有重重困難,其中主要有三:

1、中國要增加農產,就必須實現農業機械化,但此舉卻不利就業,這種改革阻力一直很大。

2、中國政府仍保留土地所有權,農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權,這使得他們不願意進行長期性投資。

3、中國人口正老齡化,許多年輕人又不願務農,制約農業產量。

龍永圖暗指中國政府向大豆「開刀」是誤判形勢,大概是基於這些因素。所謂知已知彼,中方下階段與美國角力,必須吸取經驗,精準出招。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