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直擊】李克強記者會說什麼 3分鐘看懂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19/03/15 13:05

最後更新: 2019/03/15 14:48

分享:

分享: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今天閉幕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會見採訪今年兩會的中外記者,並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以下為內容重點。

【談經濟下行壓力】

中國適度調低增速預期目標,用的是區間調控的方式,既和去年經濟增速相銜接,也表明中國不會讓經濟運行滑出合理的區間,給市場發出的是穩定的信號。

貨幣寬鬆等「大水漫灌」措施,一時可能有效,但會帶來後遺症,所以不可取。政府還是要堅持通過激發市場活力,來頂住下行壓力。

要繼續推進減稅降費、簡政,培育新動能、放寬市場準入,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等一系列的措施,爲市場鬆綁。

中國經濟會始終成爲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穩定之錨。

【談減稅降費】

中國政府今年下決心要進行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其中把增值稅和單位社保繳費率降下來,減稅降費紅利近兩萬億元。這是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關鍵性舉措。

各類所有制企業普遍能從減稅降費中受惠,而且政策效率很高,一竿子插到底,直達市場主體。

【談金融扶助小微企】

服務實體經濟,這是金融的天職。在貸款問題上,的確需要清除一些障礙,引導金融機構改善內部管理機制,多跑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為他們降低融資成本、減少不合理的費用出力。小微活,經濟才活,就業才多。但政府也時刻注意防範金融風險。

【談中美關係】

中美兩國之間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中美關係在曲折中前行、繼續前行這個大趨勢是不會、也不應該改變的。

中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人為地把這兩大經濟體隔開,那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中美還是應該本著合作比對抗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這個原則去推動中美關係,包括經貿關係的發展。

中美出現經貿摩擦,但是雙方磋商一直沒有停,希望磋商能有成果,能夠實現互利雙贏。這也是世界的期待。

【談中歐關係】

中美貿易摩擦是中美雙邊的事情,中國不會利用第三方(歐洲),更不會去損害第三方。中歐關係的發展不僅有利於中歐,也有利於世界。

中歐互為最大的貿易夥伴,但之間有合作、也有摩擦,雙方都應以開放的心態看待對方,在合作當中妥善化解分歧,讓中歐關係穩步前行。

【談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這條路會繼續走下去,而且應該越走越深入、越寬廣;要繼續推進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府要堅持推進市場化、法治化的改革。

政府的改革應該是更好地讓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政府不是老給市場下指令,而是要把市場的活力激發出來。營商環境好了,市場的活力和社會的創造力就會更大釋放出來。

要做好公平的准入,公正的監管,不讓坑蒙拐騙、侵犯知識產權、假冒偽劣、惡意拖欠款項的行肆意妄為。

個人的隱私也要保護。中國不會要自己企業監聽他國信息,這樣做不符合中國法律,也不是中國行事的方法,現在不會有,將來也決不會有。

【談保護外商】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外商投資法,是要用法律的手段更好保護外商投資,吸引外商投資;下一步要做的事,包括推出一系列有關法規和文件,讓外商投資法順利實施。

中國攻府要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制度,而且要推出新的負面清單,意味非禁准入的範圍會越來越大,同時還要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將修改《知識產權法》,對侵權行為引入懲罰性的賠償機制。

【談兩岸問題】

大陸將繼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

大陸願意出台更多的優惠政策,讓台灣同胞在大陸不論是投資興業、就業就學、生活居住,都能夠享受到和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因為兩岸共享發展機遇,走得越近越親,兩岸關係的發展就會越好越實。
 
【談朝鮮半島問題】

半島問題可以說是錯綜複雜、由來已久,解決起來不可能一蹴而就,美朝接觸總比不接觸好。中國始終堅持半島無核化,希望保持半島的和平穩定,這個立場從來沒有改變過。

【談就業問題】

中國每年新增城鎮就業勞動力1500多萬,未來幾年不會減,而且還要給幾百萬新進城農民工提供打工的機會。

中國政府把就業優先的政策首次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並列為宏觀政策;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首先是要保就業,不許經濟滑出合理期間,就是不讓出現失業潮。

【談扶貧與民生】

民生是天大的事情,要做的事情很多。中國政府要在發展經濟的過程當中持續地改善民生,抓住民生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一件一件去做。現在大數據顯示,「一老一小」的問題,就是養老服務、託幼服務有困難。

今年兩件事應對「看病難」問題。一是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門診用藥,納入醫保,二是要提高大病保險的起付線,提升大病保險的報銷標準。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