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風暴】華為「靠自己」有幾難?全看4大關鍵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19/05/21 16:21

最後更新: 2019/05/21 17:13

分享:

分享:

  • 美國封殺令下,華為必須重建供應鏈
  • 華為自主研發核心零部件及技術,非朝夕有成果
  • 資金、時間、技術、知識產權等四大條件是關鍵

美國「封殺令」的最致命打擊,是拆除華為多年來賴以生存的供應鏈。儘管創辦人任正非豪言,已做好準備應對美國圍堵、甚至稱美國政客低估他們的力量;但現實是重建供應鏈談何容易,資金、時間、技術、知識產權等四大要素缺一不可。華為今後面臨壓力之大,實在能過度樂觀。

只要盤點一下外電連日報道,華為最主要的軟硬件供應商已確定、又或準備停止合作;其中硬件有英特爾(Intel)、高通(Qualcomm)、賽靈斯(Xilinx)、博通(Broadcom);軟件則有Google,連帶的產品包括Android、Gmail、YouTube、Chrome等等。

在風高浪急時,華為仍表現自信。任正非今天接受中央電視台等媒體群訪時稱,華為已經做好凖備,不會出現極端斷供;並強調,「華為不會因美國的禁令而沒有了量產能力」。

惟業內人士和專家普遍分析認為,華為在一些核心技術和芯片等領域,要尋找替代品或自我研製並不容易。任正非之言恐怕是過於樂觀。

例子一:芯片

套用香港科技大學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副系主任許佳龍接受BBC中文網訪問時的話,「高科技市場尋找替代品是很困難,因為這些替代品有專利上的保護,就算自我研發,首次要有高的技術要求,第二要確保沒有侵犯別人專利」。

華為P30 Pro旗艦智能手機主機板,正好說明這個問題--它只有手指般大,但卻結合了多間美國半導體公司的技術,諸如思佳訊(Skyworks)、Qorvo、以及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ies)。華為要自主生產恐非一朝一夕能做得到。

儘管創辦人任正非豪言,已做好準備應對美國圍堵、甚至稱美國政客低估他們的力量;但現實是重建供應鏈談何容易,資金、時間、技術、知識產權等四大要素缺一不可。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公司雖具備一定的自主研發能力,長遠能自行設計芯片;但華為涉及業務和產品之廣泛,不是幾家公司就能夠支撐公司每一項業務、更遑論是一家海思公司?

例子二:操作系統

許佳龍,儘管有意見指,中國可以自主研發操作系統,但這其實是一個很困難、很花時間的事情,「這也是為何手機市場只有兩、三個系統……要設立自己的系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事實上,本網昨天曾刊載題為《華為用鴻蒙取代Android  兩大難關難過》的文章,指儘管華為正在自主開發一種名為「鴻蒙」的操作系統,但估計短時間內很難成功,其中主要卡在兩大問題:實現數據交換不容易,未必有許多APP會從Android轉投 「鴻蒙」。

特朗普打華為 牽連全球供應鏈

從這些例子看到一個事實,美國封殺的確會鼓勵中國自主研發,長遠來說,中方可轉危為機;但轉型過程中資金、時間、技術、知識產權缺一不可,華為絲毫無損,恐怕根本不可能。

羅森布拉特證券公司分析師孔茨(Ryan Koontz)說,華為目前仍然非常依賴美國半導體產品。美方發出封殺令後,華為在5G網絡建設上,可能會因為缺乏美國供貨而有所延誤,牽連全球的供應鏈,對全球電訊市場均會有很大影響。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