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中美「分手」已成現實?或許沒那麼容易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19/06/18 13:31

最後更新: 2019/06/18 18:19

分享:

分享:

中美貿易戰持續一年之久,雙方分歧蔓延到安全、乃至意識形態領域,有分析人士指出,中美「分手」已成為部分現實。但根據數字,中美政經依存度高,關稅打擊中國同時美企亦受傷,兩國要徹底分手仍很困難。

美國之音報道,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上周五(14日)舉行的年度國家安全會議上,美國前官員與專家紛紛對美中關係提出看法,美國前副國安顧問拉特納(Ely Ratner)指出,美中分手是正在發生的事實。「一年前,我和其他人談到這個可能的現象時,(大家的)反應的是,這永遠不會發生,美中經濟如此依存。但我們今天看到的,在某種程度上,這至少是部分的現實,甚至是不可逆轉的事實。」

分手原因包括中國崛起、美對中國民主化不抱希望等

他解釋,他所說的「分手」指的是美中經濟走向幾十年來融合的反面:貿易和投資的相對減少、供應鏈在重新調整、研究和創新互相依存的生態系統在減小。

前國安顧問多尼倫(Tom Donilon)則分析,美中分手原因包括中國崛起、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國內外的作為、美國對中國可能民主化的誤判等。他指,即使習近平和特朗普在月底的G20會議上達成部分協議,或是簽訂某種備忘錄,美中走上分離的趨勢仍會繼續,將是雙方共同面臨的挑戰。

中國經濟專家史劍道(Derek Scissors)表示,美國政府中,國家安全界基於不支持中國軍事發展,堅持美中分離,而美國總統特朗普則與財長姆欽立場相似,主張從和中國接觸中獲得更多利益,但如果得不到,特朗普就會進一步將雙方推到分手的路上。

特朗普主張從中國獲得更多利益

事實上,特朗普政府已經採取了一系列最終會導致兩國經濟進一步脫鉤的政策措施,包括出口控制、投資限制以及將中國通訊巨頭華為和其他企業列入「實體名單」,限制研究交流以及限制中國學生來美的簽證等。

新美國安全中心研究員羅森博格(Elizabeth Rosenberg)說,對中美關係前景的擔憂也促使不少企業遷出中國,或是打算遷出,考慮建立兩個不同的供應鏈,研發中心,以避免自己受技術控制、貿易控制、制裁以及貨幣控制,能源以及其他資源現狀的風險影響。這些確實會加速這種分離或是分手的速度。她強調說,這種分離並不僅僅限於美中雙邊企業,也會影響到其他跨國公司。

中美經濟依存度高 很難真正分手

不過,中美要徹底「分手」仍有難度,根據公開訊息,2013年美中貿易總額達到5622億美元,而2017年,貿易額比2013年高出了13%。這個龐大的貿易互動,維繫太平洋兩岸的數以千萬計的就業機會,不是說分開就能分開的。

而美國政府周一就升級針對中國關稅措施展開聽證時,美國零售及生產商出現幾近壓倒性聲音,指中國生產優勢無法匹敵,加關稅只會增加美企成本、百利無一害。《華爾街日報》也報道,在聽證會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收到大量本土公司的信件,請求華府放棄對華加徵關稅的計劃,因為中國員工和生産綫確實難被取代。

觀察人士指,美中就算要分手,也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美國和中國要降低經濟的依存度非常緩慢,過程也可能會令兩國經濟遭遇震盪。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蒯宇澄 本報記者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