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香港靠誰救」筆戰:《隔着普通話與粵語的距離 答不到「香港有救嗎?」》原文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19/06/27 13:54

最後更新: 2019/06/27 14:56

分享:

分享:

香港反《逃犯條例》修訂風波震動全球的關鍵時刻,內地社交媒體瘋傳一篇題為《香港這座城市還有救嗎?》,稱「普通民眾很容易被蠱惑」,內文不乏暗示香港「沒得救」論調;文章獲百萬計點擊,但也引來一些內地人撰文反駁,諸如網名「泫然亦然」的《請收起你的厭港症》、署名「北京評論員」的《隔着普通話與粵語的距離答不到「香港有救嗎?」》,還有Kief《蠢的並不是香港青年》。

現將這場筆戰中,各篇文章原文刊出。

北京評論員(又稱濠江客):《隔着普通話與粵語的距離 答不到「香港有救嗎?」》
    
「我接觸過很多香港青年,他們真的不是壞,他們只是蠢而已。」內地微信近日瘋傳一篇題為《香港這座城市還有救嗎?》的文章,作者自稱曾在香港讀研究生,開篇便形容香港學生「幼稚病」、蠢,批評學生會「假民主」、港生不懂殖民歷史,質素「不足以在一個大市場中與大陸青年競爭」。文章又指出,香港長久以來受西方價值觀衝擊,「普通民眾很容易被蠱惑,上一次街,遊一次行,就能獲得一些虛偽的滿足感」。

雖然文章閱讀量高達數十萬、甚至百萬,但有港漂不滿其論調充斥偏見,撰文反駁。其中《請收起你的厭港症》一文斥責作者自視過高,又談及大學上莊是寶貴的民主實踐經驗,呼籲不要低估港人的民主質素。亦有人批評作者用普通話思維解讀香港,沒有尊重香港人的價值觀,並認為這次的反送中事件體現了香港價值。《蘋果》將3篇文章全文刊出,讓讀者自行斟酌評價。

前幾天,由於港府修改引渡條例事件,東方之珠再次受到關注。雖然大陸網友仍然是看客,但也值此重要年頭,對事件各取所需,從中獲得自己期待的訊息。
目前事件已經得到暫時或不暫時的解決,這座美麗的城市再次平靜下來。我們也得以更從容的覆盤事件或再次解讀。

上周末,有一篇題為《香港這座城市還有救嗎?》在朋友圈廣泛傳播。從文章顯示的閱讀數字看,讀者至少數十或數百萬。

這樣巨量的閱讀和點擊「在看」,意味着對文章觀點的贊同或認同。
但這是一篇大陸人寫香港並在大陸獲得贊同的文章。或者說,這是一篇為大陸網友撰寫的訂製文章。

有點像:一位中國畫家點評西方印象派作品,獲得中國讀者的紛紛點讚;一位老中醫為國外癌症患者指點治療妙方,被齊聲讚揚弘揚了中華文化。

文章作者趙皓陽說,因為有在香港讀書的經歷,我曾經寫過很多關於香港的文章,旨在消除我們對於香港青年的偏見,我不止一次說過,我接觸過很多香港青年,他們真的不是壞,他們只是蠢而已。

趙皓陽開篇第一段話,就寫得讓人吃驚。

這位寫文章旨在消除「我們對於香港青年的偏見」的人,認為他接觸過的「 很多香港青年不是壞,他們只是蠢而已。」

這是在消除偏見,還是在製造偏見?

與趙皓陽接觸過的那些香港青年怎麼那麼倒霉,遇見了下嘴如此惡毒的大陸同學或內地讀友。

趙皓陽繼續說:這絕對是我不帶任何情感偏見非常客觀的描述,如果你不喜歡言簡意賅的一個「蠢」字,也可以用「幼稚病」三個字,但就麻煩一些,我也沒有任何歧視的意思。
這還叫「 不帶任何情感偏見非常客觀的描述」?這能是「 沒有任何歧視」的正常表達麼。

這就不是在僅僅欺負香港青年或香港同胞了,而是在欺負大陸網友的判斷力和鑑別力了。
為了證明他對香港青年的評價「蠢或幼稚病」是客觀和不帶偏見的,作者開始舉例說明了。
是的,各位看官,您沒看錯。作者證明一個結論的方式,就是舉例說明。
濠哥因此嚴重懷疑作者趙皓陽曾經在香港讀過書。

趙皓陽舉的例子是關於香港民主的,以下藍色文字為原文照抄:

我問他(指某位香港青年),你為甚麼懷念英國殖民時代呢,甚至跟在英國國旗後面遊行? 
他說,因為democracy啊,一人一票啊,現在香港這麼多問題就是因為不democracy。 我問他,港英殖民時代你們選過總督嗎? 

他一下愣了,那種黑人問號????的表情看着我。

我發現他是真不懂,於是告訴他,在英國人統治你們的時候,總督都是高貴的女王陛下直接指派的,你們一毛錢選舉權都沒有。在政府公務員體系內,香港人還要排在印度人後面,是妥妥的三等公民。為爭取自身權利、反對殖民壓迫,香港人民在六十年代進行過一系列抗議運動,結果被你的英國慈父用印度人軍警鎮壓了下去,拿槍biubiubiu地打你們香港人哎。 

延伸關讀:

《香港這座城市還有救嗎?》原文

《請收起你的厭港症》原文

《隔着普通話與粵語的距離 答不到「香港有救嗎?」》原文 

《蠢的並不是香港青年》原文

講真,當時他那一臉懊惱、難以置信、悔恨、羞慚、尷尬的表情,我能把玩一輩子。
其實作者寫的這個例子,此前已經無數次被大陸媒體寫過或舉過了。一點兒都不新鮮,也一點兒都沒道理。甚至很流氓。

濠哥似乎看見一中年油膩男對一位香港姑娘說:當年英國男人強姦你的時候,你誓死反抗了嗎?既然沒有,現在輪到我了,你叫喚甚麼?

在趙皓陽的混蛋邏輯裏,此時,這位香港姑娘應該滿面通紅的從了。

這是對香港人的再次侮辱,在百年前他們被滿清政府拋棄之後。

總之,依據這樣一個自編自導加自嗨的例子,趙皓陽完成了自己的證明。

接下來,聰明睿智的趙皓陽要為你分析香港青年為甚麼那麼蠢了。

趙皓陽寫道:曾經,我非常非常享受這種對香港同齡人、台灣同齡人智商上的降維打擊,我覺得他們太蠢了,基本的歷史不了解,基本的政治常識不知道,就只會喊喊口號打打雞血。就像我這樣的,隨隨便便就輾壓他們,特別享受他們那種毫無還手之力的快感。 但是,後來過了很久之後我才意識到,可能是,香港的基礎教育出了問題。

趙皓陽的這篇文章寫得蠻長的,但通篇都是舉例說明的邏輯。

香港的基礎教育情況,濠哥不了解,沒有發言權,但是香港這個城市的多所大學在全球高等教育評比的排行榜上,總是相當亮眼的。到香港讀大學、上研究生,仍然是一些大陸青年學子的很好選擇。

至於香港大學的排名,請各位看官自行檢索相關的報道。

趙皓陽在文章最後說:

本文的題目是《香港這座城市還有救嗎?》,也可以換成一個更精確的說法是《香港的年輕人們還能變聰明點嗎?》我給出的答案是悲觀的。因為香港整個地方太小了,太閉塞了;而本地人又因為曾經得天獨厚的地理歷史因素,彌漫着一種發達過後弄弄的傲慢情緒。

可以說整個地區的人都喪失了批判性與反思性,故步自封。如果拋去了香港優越的先天環境,香港年輕人(除0.1%的精英外)所受的教育和專業素養,至完全不足以在一個大市場中與大陸青年競爭的。同時香港長久以來受到西方價值觀的衝擊,普通民眾很容易被蠱惑,上一次街,遊一次行,就能獲得一些虛偽的滿足感,覺得自己多光榮多正義多威武霸氣了,然後繼續用自己的血肉去供養地產資本家,被人賣了還替人數錢還可開心呢。

濠哥認為,趙皓陽是在用普通話解讀香港,以大陸正版的思維觀察香港,沒有讀懂香港人的精神內核,也沒有尊重香港人的價值觀。

這次香港事件,能夠以目前這樣的結果暫時平息,是香港價值、香港精神的現實證明和完美體現。

在港府撤回關於修改逃犯條例的動議並向民眾正式道歉之後,雖然要求特首下台的聲音此起彼伏,但林鄭大概率不會因此下台。實際上,條例修改急煞車及道歉之舉已經表明了林鄭的重大調整。也因此避免了香港繼續成為西方關注和中國焦點。

說到底,香港作為一個並無資源支持的海島城市,能夠成為超越東京、首爾和新加坡的亞洲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憑甚麼?唯一依靠的就是高度的自由環境、法治精神和國際信心。如果失去了這些,香港和內地一、二線濱海城市又有何區別呢?維持香港的現狀就是維護港人的最大利益之所在。這一點,如果港人不去守衞,也沒有人能夠代替港人去守衞。這就是港人治港的理由所在。

濠哥認為,港府在修改條例問題上大調整,除了本港爭議之外,還有兩大外部因素:一是台方明確表示,不會向香港要求引渡罪犯。此舉讓港府最早提出此項動議的理由失去了依據;二是美方關於取消香港貿易最優惠地位的警告。眾所周知,回歸後香港仍然作為單獨關稅區和單獨經濟體參與國際體系活動的,這一巨大福利豈能失去。

香港如果失去了國際自由港的地位和標籤,是全體香港人最大的利益損失。同樣, 香港如果失去了國際自由港的地位和標籤,也是中國的損失,全體中國人的損失。

6月18日,港府召開記者會,就修例引起的社會爭議公開「向每一位市民誠摯道歉」。林(鄭)長官表示,她個人要為政府工作的不足負很大的責任,並稱這次事件令她知道要「做得更好」。但她仍然拒絕明確使用「撤回」的字眼,只稱修法工作已經停止;她也避談辭職,強調希望能「繼續為社會服務」;關於期間抗議活動所謂「暴動」的定性,她表示從未將市民和學生視為「暴徒」,並稱和平參與集會的人不需要擔憂被起訴的問題。

就此事件看,香港人遠比趙皓陽本人更加理性、文明和睿智。

趙皓陽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已經畢業回來了,我也沒有那麼聖母去過多操心香港有沒有未來,我比較操心我們自己的未來。當今的香港社會是一面鏡子,能反映很多的問題。
此言再次表明趙皓陽的視野狹窄。香港的未來和中國大陸的未來是相互聯繫的,大陸網友之所以關注香港的未來,正是在關心中國和中國大陸的未來。

趙皓陽處處把自己與香港割裂開來,顯示他不僅還沒有從香港畢業,甚至這輩子也畢業不了。

最後,濠哥想用一句話來點評一下趙皓陽及他的文章,他是在收大陸網友的智商稅,他的那些關於投資的建議等等,也是要在大陸市場收割「韭菜」。
唉,這就是命啊!

(註:濠江客(筆名又稱北京評論員),原名郭少英,來自北京海淀區,為《澳門商報》評論員、資深傳媒人,畢業於空軍工程大學、國防大學,以及南京政治學院新聞學,目前創辦網媒《東北亞財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