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貿戰下生産綫撤出中國 東南亞能作避難所嗎?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19/07/16 09:00

最後更新: 2019/07/16 12:24

分享:

分享:

受中美貿易戰影響,不少企業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地區。不過,越來越多投資者開始意識到東南亞的營商環境並沒想像般美好,中國製造業始終仍有一定優勢。

《華爾街日報》報道,將生產轉移出中國的企業,包括生產Crocs鞋、Yeti啤酒冷卻器、Roomba吸塵器和GoPro相機的公司,以避免美國對約2,5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徵收25%關稅。此外,蘋果公司也考慮將部分設備的末道裝配工序移出中國。

在多個東南亞國家中,以越南最受投資人追捧。中國對越南的新增投資批准額在1月至5月20日期間達15.6億美元,為去年同期的5.6倍。而在今年1至4月的總額,已超過去年全年的12億美元。此外,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1至3月批准的來自中國直接投資也增至上年同期的2倍。

不少企業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地區

亞洲開發銀行日前表示,中國企業近年一直增加對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投資,而貿易摩擦正加強這種趨勢。有分析更認為,中國為全球生產基地的地位,正被東南亞搶去中心化。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將不再是世界工廠。

然而,不少企業在把工廠搬到東南亞後卻遇到困難,投資者開始意識到東南亞營商環境並沒想象般美好,比較明顯的是它們的勞動力成本、土地廠房租金都在快速上升。

對貿易衝突下產業轉移趨勢有長期跟蹤研究的安邦智庫學者解釋,由於東南亞小型經濟體的人口相對少,而且部分國家如越南的勞動年齡人口一直減少,未來這些國家的勞動人口只會更緊張,造成人工成本上升。

此外,東南亞國家受惠於製造業興旺,經濟快速增長,財富也開始向房地產行業轉移,導致土地廠房租金快速上升。加上東南亞國家經濟體量小、市場容量有限,外資會短時間填滿市場。一旦成本上升,此前出現在中國的製造業問題,例如通脹,經濟轉型等問題也會在東南亞國家出現。

分析:中國能更有效面對外圍波動

相反,中國雖然受關稅影響,但和東南亞國家相比,中國幅員遼闊,市場規模龐大。面對要素成本上升,貿易戰升級等挑戰,通過國內產業轉移,開拓內需市場,很多企業仍能獲得一定發展空間。

更重要的是,東南亞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較差,當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市場將容易被衝擊。相反,隨著中國本土跨國公司成長,中國較能有效整合全球價值鏈,建設海外基地,開拓國際市場,進而反哺國內,帶動中小企業轉型,面對全球經濟危機。

總括而言,東南亞等小型經濟體短期內會受益於中美貿易摩擦,但長遠來説中國仍有一定優勢。不過,要避免國際產業轉移對中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持續不斷的產業升級才是關鍵。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