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修例】BBC分析:中國可否借鑒新加坡模式管治香港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19/08/30 01:35

最後更新: 2019/08/30 01:35

分享:

分享:

香港修訂《逃犯條例》爭議爆發連串示威後,有聲音傳出香港未來的不確定性引發部分企業考慮遷往新加坡,又認為中國有意在香港推行類似新加坡的「家長式」統治。

不過,BBC中文採訪香港和新加坡的觀察人士,他們認為香港難以實行新加坡的「家長式」統治,因為本身的自由、法治等均是香港的獨有優勢,中國如果想香港變得穩定,需要在政策上更尊重香港的本土意識,而非將其「污名化」並視為對國家安全的威脅。

自由、法治屬香港獨有優勢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科學系副教授莊嘉穎指出,5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新加坡從英殖民時期到獨立,前前後後花了二十幾年,當中不少涉及勞工權益的反殖民運動,「整個過程包含了多人被長期未審拘留、擴展包括鞭刑的國家暴力、政治鎮壓、收編、收買、再分配政策等手法,才逐漸壓下去。這類事件不算很快被解決。問題很快被解決的印象,來自管制社會和言論後,所建立的敘述。」

莊嘉穎認為,新加坡所謂「家長式」統治,其實來自長期對公民社會的分化、施壓,對社會的控制、收編,以及去政治意識的「國民教育」,這樣雖然建立一定的穩定,不過長期運作下,造成民間失去自主性和魄力,增加民間對權利和國家機器的依賴。

香港的特色,尤其是跟中國城市對比,是其自由度、活力、魄力、還有能監督行政權的法治。若香港要抄襲新加坡的政治制度,代價會相當高,那個香港也不再會是現在的香港。

政策上應尊重香港本土意識

《雙城對倒:新加坡模式與香港未來》作者鄺健銘認為,中國有意在香港推行類似新加坡的「家長式」統治,但近年的抗議事件突顯這很難成功。中港當權者要學習一個道理,「本土意識是發展很重要的根基」,但目前本土意識「被污名化」,亦被執政者視為「社會動亂」。

他指出,香港在英殖時期並沒有強勢中央政治力量,香港的殖民地官員有一定的自主性,「不一定永遠聽倫敦的指示」,但主權移交後,中國政府重視國家安全,這種意識成為一種威權管治風格。

由2003年香港50萬人上街反對23條立法,2012年反國民教育,2014雨傘運動,到現在反修例。這些問題可以理解為,經過長時間英國人管治,香港對極權管治模式不適,並作出了反應。

鄺健銘並稱,香港的時局與國際關係有一定聯繫,中國會否遵守《中英聯合聲明》確保香港的不變,將會成為西方國家評估與中國打交道的考量,香港也可能成為中美貿易談判中,成為令中國尷尬的障礙,因此香港的局勢會如何發展很難預測。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