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70周年】中美關係70年崎嶇路 1分鐘看得懂
明天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70周年,但時值中美貿易戰仍在燃燒、兩國甚至被指已爆發了「新冷戰」;中國外長王毅也不得不承認一個客觀政治現實--中美關係已走到十字路口。
中美關係在過去70年如何走過,兩國經歷了多少風浪、多少衝突與合作?未來的中美關係又會怎樣發展?以下作概括闡述
1949-1969 封鎖和孤立
曾在二戰中與中華民國結盟的美國,在中共建政後的三十年間,拒絕承認共產黨政府,並在多個層面對中國實施遏制政策。
經濟上,策劃聯合國大會通過《實施對中國禁運決議》。軍事上,構建主要針對中國的亞太軍事體系,即「新月形包圍圈」。國際外交上,阻撓中國加入聯合國。
1969-1979 緩和與和解
1969年,中蘇軍隊在邊境爆發衝突,蘇聯成為中國最直接的敵人。北京決定靠攏美國,建立反制蘇聯的戰略平衡。而受越南戰爭牽制的美國,也在尋求抗衡蘇聯的力量。美國把改善中美關係提上日程。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遜歷史性訪華,打破中美相互隔絕的局面。
1979-1989 密切合作
1978年12月,中美發表《中美建交公報》,兩國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
隨後,鄧小平率團訪美,兩國簽署科技、貿易等方面多個雙邊條約。中美軍事合作也取得巨大進展,美國同意向中國出售軍用裝備。
1989-2009 接觸加防範
中美軍事合作關係因1989年的六四事件而中止。美國宣布多項對華制裁措施,對華政策帶有接觸和防範的雙重色彩。在經貿和人文領域,雙方合作的一面較明顯;在國際安全和人權上,防範與牽制則更突出。
隨著蘇聯解體,中美失去了聯合抗蘇的共同利益,關係更添波折;其中1999年5月美軍轟炸機執行任務時,炸中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兩國關係陷入冰點。
2009-2016 重新定位
2008年的金融危機成為美中關係的又一分水嶺。美國陷入經濟危機,而中國未受衝擊,並快速增長。同年,中國成為美國國債的第一大持有者。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崛起的中國給美國帶來兩大挑戰:第一,如何威懾中國,使得中國不會威脅東亞地區的穩定;第二,鼓勵中國在多邊全球管理上做出貢獻。
2017-2019 脫鉤與限制
特朗普政府上台,美中關係迎來另一個重要轉折點。
經濟上,美國發起貿易戰,對中國施加關稅,試圖解決美中貿易不平衡和中國市場開放問題,並對華為在內的中國高科技企業進行制裁。
軍事上,美國增加在南中國海的航行自由活動,提升了台灣的政治、軍事交往級別。
中美貿易戰還在進行。分析人士認為,無論中美貿易談判成功與否,中美都很難回到以前模式的合作的關係。摩擦、競爭和壓力將會成為未來中美關係的新常態。
責任編輯:尹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