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壇風向】閱兵多代領導現身  為何民眾懷念胡錦濤?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19/10/10 09:00

最後更新: 2019/10/10 14:45

分享:

分享:

「十一」國慶大閱兵在內地引來諸多回響,網上有民眾選「閱兵最感動時刻」,不少網民選擇是看見前總書記、前國家主席胡錦濤滿頭白髮現身一刻。不少評論頌揚胡錦濤主政期間,低調務實,韜光養晦;2002年至2012年,雖然災難頻仍,但也是中國發展最快10年。

胡錦濤出席國慶70周年閱兵。

同時,有文章除羅列不少數據外,更指胡主政期間中美關係良好、香港同胞認同國家指數也創新高。目前,中國正面臨內外各式的嚴竣挑戰,民眾懷念胡錦濤,是否預示了政壇某些風向的轉變,值得關注。

在看完閱兵後,有不少網民認為,看見胡錦濤站在天安門,滿頭白髮比前蒼老了不少,既感動也心痛。有網民評論指「絕大多數人都在懷念胡錦濤主席,我想並不僅僅是因為他雙鬢染白發,容顏已不再,而是因為他帶領中國人民走過了發展最迅速的十年。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祝胡主席永遠健康!」

胡主政10年多災多難  也是發展黃金10年

更有不少網民細數胡主政時期的功績,包括取消農業稅、免除義務教育免學雜費、實施全民醫保、抗擊沙士、舉辦奧運等;署名@淘寶年貨紅bao網民的評論最有代表性:

「英雄遲暮!平民主席,清華才子,胡主席的十年:低調務實,韜光養晦,抗擊『非典』,廢除『皇糧』,建設高鐵,神州五號,義務教育免學雜費,全民醫保救了多少人,農民工工資,抗震救災,北京奧運,上海世博,政治開明,深明大義。多災多難的十年,中國發展最快的十年! 致敬,願安康!」

另一名網民的評論也得到不少網民贊同:「03年眾志成城抗擊非典,06年全面取消幾千年朝朝代代的農業稅並且耕地補貼、青藏鐵路通車、三峽大壩全線建成,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災依然成功舉辦高水平有特色的奧運會,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鬥系統長足發展,推動各大事業工程,有那十年韜光養晦的積累,這幾年才能蓬勃才有底氣!胡主席,辛苦了!」

胡主政期間  港澳台同胞與大陸最有凝聚力

網上流傳一篇名為「濤聲依舊!胡主席韜光養晦的黃金十年」的文章,則列舉了不少數據以頌揚胡主政時期的政績。

文章指出,2002年時,中國的經濟總量只有1.47萬億美元,大概是當時美國的13%;2012年時,中國的經濟總量達到8.56萬億美元,已經是當時美國的53%。

外貿方面,在2002到2012這十年裡,中國的進口總額從2952億美元增長至2012年的18178億美元,出口總額從3256億美元增長至20489億美元,雙雙創出數量級水平的增長。

外匯儲備,在這一期間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從2002年的2864億美元增長至2012年的33116億美元,又是數量級式的增長。

2002年到2012年,中國經歷了歷史上最快速度的城市化,城市化率從39.09%增長至52.57%,使得中國的城鎮人口在歷史上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35個百分點,十年間城鎮人口增長了2.1億。

文章特別提出,在胡主政期間,中美關係也進入了最和諧10年。

1.2002年至2012年,中美間貿易額從1473億美元增長至5361億美元;

2.中美兩國於2005年8月開啟了首次中美戰略對話,加強了兩國在經貿、反恐、朝核等重要領域的磋商、合作與協調;

3.2012年5月份,中美兩國舉行了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方首次提出了中美「兩國協調」(C2)的全新概念,得到了美方的支持。

胡當年提出「不折騰」  集中全力和諧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指出,2002年至2012年期間也是港澳台同胞與大陸最有凝聚力的時期。

1.2005年4月26日,應中方的邀請,台灣的連戰率領國民黨訪問團在大陸進行了8天7夜的訪問。連戰大陸之行被稱為「破冰之旅」。這標誌著國共兩黨告別長達70年的恩怨史,在新的條件下開闢了兩岸「黨與黨」對話的新篇章。

2.隨後兩岸經貿發展的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2008年6月,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重啟中斷近10年的兩會協商。此後兩會領導人先後舉行8次商談,簽署18項協議、達成兩項共識。

3.2008年12月15號,兩岸空中直航、海運直航和直接通郵正式啟動,這標誌著兩岸三通基本實現。從此,兩岸同胞自由往來、經貿投資等活動有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

4.香港的情況類似,根據港大民研的數據,由於自己成為中國國民而感到自豪的港人數量在2008年創下高峰,並在當時超過了另一方的人。

5.在汶川地震時,港人踴躍捐款,來自香港的捐款數額遠大於其他地區,可見香港同胞在國難面前的向心力。

這篇文章其後在網上被刪除。胡錦濤主政期間提出「不折騰」的方針,就是要全力和諧發展。目前中國面臨的國內外挑戰,經濟發展遇到瓶頸,中美、兩岸關係也陷於敵對,香港「反修例」風波遲遲未能解決等,民眾此時此刻對胡錦濤深感懷念,也許值得最高領導層深思。

記者:高青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