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會外界解讀分歧 經濟問題難迴避
第十九屆四中全會28日登場,外界對會議解讀仍分歧。有學者分析,官方雖未提及,但會議很難迴避形勢嚴峻的經濟問題;也有學者認為,四中全會可能多事,也可能什麼事也沒有。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香港浸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教授高敬文認為,拖到現在才召開19屆四中全會「有些奇怪」,一種可能的原因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感覺到黨內有人對他修憲、貿易戰缺乏讓步及權力集中有所不滿。如今,他們可能「達到了某種程度的共識」。
但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學者布蘭契特(Jude Blanchette)與邱明達日前撰文認為,由於2018年初罕見地連續召開二中、三中全會,間隔這麼久才召開四中全會,可能只是日程安排的形式性問題而已。
内地政治學者吳強認為,從時間上看,四中全會其實就是以往的三中全會,是會涉及經濟問題的全會。雖然新華社發布的消息,經濟議題不在四中全會討論範圍,但很難避得開。他指出,由於中美貿易戰過去年多來已發展到這樣的程度,所以四中全會很可能既會依慣例討論意識形態問題,也會討論經濟問題。
美國學者:外界要做好「失望的準備」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助理教授楚克斯(Rory Truex)表示,過去中共中央全會往往會宣布重大事項。但習近平上任後打破了中共的一些定律,因此不一定會宣布什麼重要決策。高敬文則認為,雖然種種不確定性,讓外界十分關注四中全會,但外界也要做好「失望的準備」,因為或會發生很多事情,也可能什麼都不會發生。
新華社先前報道,四中全會將討論的主題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此外,中央政治局也會一如往例,向中央委員會進行工作報告。
責任編輯:游昊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