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力】與中國選擇性脫鉤 美國朝野共識
▲ 中美貿易戰打了近一年多,美國朝野正在重整對中國政策,到底中美是既合作亦競爭,抑或是進入全面「分手」?
中美貿易戰打了近一年多,美國朝野正在重整對中國政策,到底中美是既合作亦競爭,抑或是進入全面「分手」?從目前美國白宮團隊到各大智庫的報告,美國朝野基本上已達成共識,美國將中國視為國家安全最大威脅,美國暫不可能與中國全面「分手」,但肯定會逐步「選擇性脫鉤」。
美國副總統彭斯不久前發表對華政策講話,雖然仍在各方面抨擊中國,但彭斯說,「人們有時會問,特朗普政府是否尋求與中國『脫鉤』。答案是明確的『不!』,美國尋求與中國交往,並希冀中國以符合公平、互相尊重以及遵守國際商業規範的態度,與更寬廣的世界互動」。
彭斯這番話引來了猜測,有輿論評估,是否特朗普經過一年多貿易戰後,對華政策趨向溫和。不過,有分析亦指,彭斯的講話降低調子,只是不想影響快達成協議的中美貿易談判。
與華部分脫鉤 是以美國優先而作出選擇
事實上,從各方面訊息顯示,美國朝野兩黨人士近期也都進行了對華政策的再檢視。無獨有偶,大部分意見均認為,美國應對中國採取「部分脫鉤」(partial disengagement)的對策。所謂「部分脫鉤」,就是以美國優先而作出選擇。
奧巴馬時期的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以及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於9、10月份《外交事務》季刊中,共同撰文指出,美國應該尋求一個同時可以挑戰中國、又能與其並存的策略,並要從冷戰的歷史中學習教訓,而不是冷戰時期的零和邏輯。
在此策略下,美國要確保本身利益優先,維護本身既有的軍事、經濟、及政治的影響力,也不能透過大談判的方式,將亞洲地區拱手讓給中國大陸。只要美國可以堅定立場確保競爭優勢,則在全球治理的面向上,可以與中國尋求合作的空間。
美國智庫國家亞洲研究中心(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4日發表名為《部分脫鉤:應對中國經濟競爭的美國新戰略》的報告,對美國如何有效應對中國帶來的經濟挑戰提出了四點戰略建議。
不是討論是否與中國對抗 而是採何種方式對抗
無獨有偶地,曾任切尼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顧問的范亞倫(Aaron Friedberg)及前眾議員布斯坦尼(Charles Boustany Jr.)在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美國在與中國的經濟競爭中,應當採取「部分脫鉤」(partial disengagement)的對策。這項對策包含四大支柱:
- 當前關稅戰應尋求停火安排,如紡織、家電等領域應與中方達成協議以維護美國消費者利益,但其他重要項目則維持對中國的壓力;
- 強化美國科技防禦能力,防止中國滲透或破壞,並減緩科技輸出;
- 強化對創新、科技、及教育的投資,而公部門應扮演積極角色;
- 強化與緊密盟友之間的貿易、投資、合作以及訊息分享的關係。
凱投宏觀對美中「脫鉤」也有相近的看法。在其近期的一份分析報告中寫道,其他方面的「脫鉤」將會持續,包括雙方都在尋求在重要的領域減少對對方的依賴,例如中國希望減少對美國半導體產品的依賴,美國也不想依賴中國的稀土。
事實上,美中關係迎來另一個重要轉折點。在特朗普時期,美國國家安全最大的威脅不再是恐怖主義,而是大國競爭。無論共和黨或民主黨執政,唯一真正存在的政治討論不是是否與中國對抗,而是採取什麼方式對抗。很多民主黨更傾向於與盟友合作,而不是特朗普採取的單邊操作。然而,多數民主黨人也知道,要推動一種較柔軟的對華政策,能得到的選票只會非常少。
本報記者 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