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人民幣國際化雷聲大雨點小 外匯結算作用有限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19/12/11 15:55

最後更新: 2019/12/11 17:29

分享:

分享:

美國《華爾街日報》(WSJ)的專欄文章指出,本周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再次顯示出,有關人民幣在國際金融體系中作用的討論空有熱度而缺少實際進展。

中國以美元結算的貿易額比例高 

文章指,相對於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貿易國的規模,人民幣遠遠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人民幣外匯市場交投總額約為中國進出口總額的14倍。相比之下,歐元的這一比率為近40倍,更何況歐盟的很大一部分貿易活動是在都使用歐元的國家之間開展的;日圓為160倍,美元約為273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早先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以美元結算的貿易額占其貿易總額的比例高於所有其他接受評估的國家。甚至像巴西和印尼這樣的新興市場在使用貨幣進行結算方面也表現出了更大的多樣性。

對於人民幣的影響力雖小,但在持續增長的說法,文章舉出數據指,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間,境外的人民幣交易額增長25.3%。儘管比較基數較高,但這一增幅低於印度盧比、巴西雷亞爾、韓圓或俄羅斯盧布交易額的增幅。

文章又指,有關人民幣國際化的消息一開始往往會被廣泛報導,但之後很少有後續報導,給人的印象是在持續推進之中。但實際情況是,人民幣國際化的許多舉措陷入停滯狀態,或者半途而廢。

點心債大幅縮水 

近10年前的人民幣國際化一個重大進展是被稱為點心債券的離岸人民幣計價債券市場。麥當勞(McDonald's )和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等美國公司也紛紛涉足這一市場。到2014年底,富時離岸人民幣債券指數(FTSE Dim Sum bond index)的規模已超過人民幣2,800億元(約合397.8億美元)。

如今新鮮感已經褪去,該指數價值不到人民幣1,150億元。該指數在2016年和2017年縮水,隨後一直停滯不前。麥當勞和卡特彼勒已經沒有未償人民幣債券。目前該指數納入的債券中有近三分之二由中國政府或大型國有銀行機構發行。

文章指,一種貨幣在國際上的使用程度取決於持幣人用這種貨幣可以做什麼。就人民幣而言,基本封閉的資本賬戶和投機性極強的資產市場相對來講不太有吸引力。除非這些情況改變,否則有關人民幣國際用途的討論恐怕仍是空有熱度而缺少實際進展,有關其未來在國際金融中作用的任何宣言都會讓人將信將疑。

責任編輯:蒯宇澄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