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協議】《人民日報》鐘聲:首階段協議非「廣場協議」翻版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20/01/16 13:52

最後更新: 2020/01/16 13:52

分享:

分享:

中美正式簽署首階段貿易協議後,《人民日報》鐘聲發文引述專家解讀稱,協議實現「平等、互利、雙贏」,非「廣場協議」翻版。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共分7大項目,包括智能財產權、技術轉移、農業、金融服務、匯率、擴大貿易與爭端解決。協議將於30天後生效。

協議簽署後,《人民日報》鐘聲隨即發表題為「平等.互利.雙贏—專家解讀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6000多字長文,稱協議體現了合作共贏原則,有利美國和中國。在智能財產權方面,文章引述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雲稱,雙方在這方面的內容總體是平衡的。

《人民日報》鐘聲發文引述專家解讀稱,協議實現「平等、互利、雙贏」,非「廣場協議」翻版

至於技術轉讓,這位專家說,雙方達成的協議都是權利義務對等的,例如雙方收購、設立合資企業時,不得強制對方轉讓技術,「這份雙方平衡的協議,有利於保障我國企業在美國更加公平地開展業務」。

對於擴大自美農產品進口,文章引述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程大為分析,中美雙方農業互補性很強,是天然的農業合作夥伴,協議能有利於滿足中國消費需求,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農業發展品質。

【中美貿易協議】首階段協議三大痛點仍待解決 採購目標難實現

【中美貿易協議】首階段協議懶人包 中國將增購二千億美元美產品

此外,中美將在銀行、證券、保險和電子支付等領域提供公平、有效、非歧視的市場准入待遇。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東艷解析說,「金融服務開放對雙方都是利好,協議中既有中方的承諾,也有美方的承諾,將有利於中國金融企業更好走出去,到美國開展業務」。

擴大金融服務開放後,是否會對金融安全產生不利影響,東艷說,從協議內容和近年來的金融開放實踐觀察,中國的金融業開放並非「一放了之」,金融監管部門還將持續完善監管體系,使監管水準與開放程度相適應,進一步保證國家金融安全。

中國的金融業開放並非「一放了之」

匯率方面,由於美國曾透過「廣場協議」迫使日圓大幅升值,削弱日本產品出口競爭力,因此協議是否為「廣場協議」翻版引起關切。東艷表示,協議有關匯率的內容體現平等互利和尊重對方貨幣政策自主權原則,保障中國匯率政策自主權,不會帶來如同廣場協議的不利後果。

協議也提出,中方將擴大美國農產品、能源產品、工業製成以及服務產品進口,未來兩年的進口規模,要在2017年基數上增加不少於2000億美元。程大為認為,中美雙邊貿易具有很強互補性,「擴大進口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產業結構、適應消費需求以及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協議互利互贏 互相尊重

中美第一階段協議還包含雙邊評估和爭端解決機制。復旦大學網絡空間研究基地主任沈逸認為,這一機制是在世貿易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之外為中美兩國解決貿易糾紛增加的新管道,並非「另起爐灶」,而且中美權利義務完全對等,絕非美國監督中國的單邊機制。

對於美方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的懲罰性關稅暫時還不會撤銷,將持續至第二階段協議談判完成。沈逸認為,中美之間目前達成的是第一階段協議,「關稅退坡也是階段性的,符合預期」。

責任編輯:游昊雲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