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世衛將新型冠狀病毒正名為COVID-19 疫苗預計18個月內面世
▲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說,選擇這個名稱是為避免指涉特定地理位置、動物物種和人群,符合國際為避免污名化所做的建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內地確診病例已逾4萬、並傳播到多個國家。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決定,將去年12月31日在中國首度確認的這種致命冠狀病毒疾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並要求各國將此疾病視為「頭號公敵」,「盡量積極地」對抗這項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日內瓦告訴記者,「我們如今已有此疾病的名稱,那就是COVID-19。」他解釋說,CO代表冠狀(Corona),VI代表病毒(virus),D代表疾病(disease)。
【武漢肺炎】專家樂觀估疫情現轉折點 氣溶膠傳播會否帶來變數?
他表示,選擇這個名稱是為避免指涉特定地理位置、動物物種和人群,符合國際為避免污名化所做的建議。
世界衛生組織稍早將此一病毒暫時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本周將此疾病稱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
總幹事避免名字指向特定地理位置
新冠肺炎俗稱武漢肺炎。譚德塞表示,應將此病毒視為頭號公敵,「我們仍處於圍堵策略,我們不應允許此一病毒有地區性傳播的空間。」
他表示,首批疫苗可能在18個月內研發完成推出,「所以目前我們必須採取一切行動,使用可取得的武器」。
譚德塞表示,他看到遏止疫情的「實際機會」,「我們不是毫無防禦的」,「我們必須利用當前的機會窗口強力反擊,在各個角落團結對抗此一病毒,否則我們可能會有遠多於目前的病例,付出遠高於目前的代價」。
另外,世界衛生組織和「全球傳染病防控研究合作組織」在瑞士日內瓦一連兩天共同舉辦論壇,400多人以現場或視像方式參加,探討病毒傳播途徑和疫苗研發等議題。譚德塞開幕發言時說,目前99%的病例出現在中國,對中國而言仍是非常緊急的事件,但也對世界其他地方構成非常嚴重威脅。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阻止疫情、拯救人命,相信可以做到。
責任編輯: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