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上海據報研發人源細胞疫苗 科學家已親試第一針

社會熱點

發布時間: 2020/03/09 13:50

最後更新: 2020/03/09 13:50

分享:

分享:

內媒《第一財經》報道,上海科學家正嘗試探索安全性更高的人源細胞疫苗,並為此完成了第一針注射,惟人源細胞疫苗的免疫效果,以及能否最終取得成功仍然面臨挑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國家主席習近平及總理李克強均強調,關注疫苗研發進展。內媒《第一財經》報道,上海科學家正嘗試探索安全性更高的人源細胞疫苗,並為此完成了第一針注射,惟人源細胞疫苗的免疫效果,以及能否最終取得成功仍然面臨挑戰。

能避免致病性 較傳統疫苗安全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內地科研攻關組專門設立疫苗研發團隊,沿着5條技術路線穩步推進疫苗研發工作。報道指,在這5條技術路線之外,上海科學家獨闢蹊徑,嘗試探索安全性更高的人源細胞載體疫苗,並完成了第一針的注射。目前相關動物試驗已經進入到後期階段,如果初步數據顯示效果良好,疫苗將很快推至臨床試驗。

新冠疫苗團隊的主要負責人、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研究員徐建青表示,從今年1月起,他所在的團隊就開始同步進行核酸疫苗、人源細胞載體疫苗、納米顆粒疫苗的研發,一共開發了大約10種。如今,核酸疫苗已在小鼠身上完成了動物試驗,針對靈長類動物的動物試驗正在進行;人源細胞載體疫苗也已經製備成功。

徐建青解釋,第一針疫苗的作用是激發體內免疫,相當於讓體內免疫系統初步認識這個病毒,但還沒有形成很深刻的印象,第二針疫苗起到加強免疫的作用,就是更有針對性地激發體內的中和保護性抗體。

與現有的傳統疫苗的技術研發路徑不同,以人源細胞為載體,是把病毒的S蛋白表達在人的細胞膜上,徐建青說,這種方法一方面保留了針對病毒形成抗體的有效靶點,同時避免病毒本身的致病性,總體達到快速、安全、高效。

對人體免疫反應 仍然有待驗證

傳統疫苗研製的技術路線包括滅活疫苗和減毒病毒疫苗,一般要在細胞中對病毒進行擴增,再進一步純化,直至疫苗僅僅包含所需的病毒成分,但這些步驟中,病毒是具有活性的,可能有致病的風險。對於人源細胞載體疫苗而言,疫苗載體來自於人體自身的細胞,不具感染性,比病毒安全,而且還能用新的基因工程技術對其刺突蛋白進行改造,這是傳統的滅活與減毒疫苗很難做到。

徐建青還稱,人源細胞作為載體,不僅能夠表達病毒的蛋白,還能表達人體的某些細胞因子,與特定的滅活方式結合,可以省去佐劑的使用,預計對長者也能達到較強的保護作用。

目前在全球20多個疫苗研發的平台上,還沒有看到這種人源細胞載體的疫苗出現。人源細胞疫苗如果研製成功,將成為全球首創,是中國技術的一次重大創新。不過,由於此前這種人源細胞疫苗還沒有在臨床上驗證,因此對人體免疫反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然有待驗證,團隊仍需要通過動物試驗不斷對疫苗的成分和方法進行篩選和改進。

責任編輯:伍樂

【新冠肺炎】擴散,緊貼最新疫情影響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