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經濟冰封消費業重創  影響就業李克強最憂心

經濟脈搏 15:25 2020/03/13

分享:

分享: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周三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再次強調疫情對經濟影響不可小視,全年工作重中之重是穩就業。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周三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再次強調疫情對經濟影響不可小視,全年工作重中之重是穩就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內地1月爆發,令中國經濟大部分冰封。目前疫情尚未完全消退,最慘情的娛樂消費業如旅遊、服裝、汽車、手電及電影等行業,不少企業未必捱得過4月。

如果大量中小企倒閉,龐大的失業人口一方面造成社會不穩定,也令中央推動內需以穩經濟的期望落空,經濟不穩隨之可能引發金融系統風險,這正是克強不斷強調穩就業的原因。

【黑色星期五】環球股災 A股走向還看3大因素

【新冠肺炎】胡潤報告:內地企業家料疫情影響約5個月 4成對今年經濟不樂觀

李克強最新表示,此次疫情對國內經濟影響不可小視,所有相關部門在考慮全年工作的時候都要把穩就業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並稱只要今年就業穩住了,經濟增速高一點低一點都沒什麼了不起。 

自新型冠狀病毒爆發後,內地大部分企業已停擺逾兩個月。上月下旬中央推動復工復產,主要是製造業先行,以免產業鏈斷裂。然而,目前疫情尚未完全消退,又面對新冠病毒在全球爆發,最慘情的娛樂消費業如旅遊、服裝、汽車、手電及電影等行業,起碼要下半年才回復正常。

【新冠肺炎】穩投資救經濟 首兩月地方發逾萬億新債創新高

【新冠肺炎】習近平提15招抗疫保經濟:當前疫情建國以來最嚴峻(有片)

防疫和復工兩手兼顧下,復工不能完全快進。3月7日,人力資源部在聯防聯控新聞發布會上給出的數據,1.7億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已返崗復工的人數僅7800萬,尚不足一半,這代表的其實是製造業和建築業的情況:普遍復工率不足一半。

中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雖稍緩,但消費娛樂業比起製造業復工更為困難。首先,內地不少城市民眾對新型冠狀病毒仍有很大憂慮,小區仍未解封,最主要城市的餐廳、戲院也不可能開放,這種狀況最樂觀起碼要到4月以後才可改善。

多個重點行業受影響

首當其衝的是旅遊業,依據測算,預計今年第一季及全年,國內旅遊人次分別負增長56%和15.5%,全年減少9.32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分別負增長69%和20.6%,全年減收1.18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如今國外正處症情爆發高峰,國外遊肯定也有一大段時間大倒退。半年的冰封期,將令大部分旅遊相關小型企業如旅行社、票務代理、旅館等倒閉。

【新冠肺炎】復工風險?北京檢查站現人潮 民眾排隊等檢疫

【中國經濟】發改委等23部門聯合發文促消費 提建設中國特色市內免稅店

另一個叫苦連天的是服裝業。服裝業一向是提前備貨,亦即是說,在冬季已要準備春季的訂單。但今次受到新冠肺炎影響,新年本應是銷售冬季服裝旺季,現在當然大量積壓;有些行動得早的企業,也已經為了春季服裝訂了貨,現在眼看著春季服裝也要過季了。

冬季的服裝已過時,再等下去連春裝都不合時了,而服裝一旦過季,即便打再大的折扣,也是賣不動的。過季服裝積壓在手裡,直接就是斷了整個行業的現金流。這個行業同樣也是相當脆弱,一兩個月的現金跟不上,就會現金流斷裂,導致出現大規模的倒閉現像。

【新冠肺炎】中國產業鏈有多少外移  關鍵看3月復工進度

【新冠肺炎】勞工也共享? 復工難阿里京東美團等攜手自救

另外受影響最嚴重的還有手機及汽車行業。這兩個行業在前兩年增速已下滑,如今更是雪上加霜。今年1-2月份,狹義乘用車的銷量同比萎縮41%,而手機銷量比去年同期的萎縮幅度達到了44%。

還有2.9億農民工受疫情影響尚未復工

內地著整個手機行業的上下游產業鏈,包括電子零配件、耳機、充電器、外殼、模具以及終端零售商等等,統統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中國有十個城市的經濟高度依賴手機產業鏈維持,包括重慶、東莞、惠州、深圳、鄭州、天津、太原等等,現在基本上都只能是欲哭無淚的狀態。

【新冠肺炎】駕車大數據看熱門復工城市 北上廣入前10

【新冠肺炎】上海允一般行業復工備案即可 不必審批

汽車行業的產業鏈比手機產業還長,上游的鋼鐵、金屬模具、發動機、車類沙發及各類裝飾、軸承、彈簧、下游的零售和維修,乃至二手車行業都養活了數以百萬計的人。

今年有874萬大專畢業生,還有2.9億農民工受疫情影響尚未復工。如果消費相關行業到6月才回復正常,龐大的失業人口實在無法化解,這正是李克強最憂心之處。防疫與復工兩者均不能忽略,實在是很大挑戰。

本報記者:高青

【新冠肺炎】擴散,緊貼最新疫情影響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