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新增確診降至個位數 專家把脈疫情何時「清零」結束?

社會熱點

發布時間: 2020/03/14 09:47

最後更新: 2020/03/14 09:47

分享:

分享:

外界關注疫情何時結束的話題,多位專家接受中新社訪問時均表示,即便目前看來,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仍不能輕言「結束」,須警惕境外輸入,第二戰場才剛開打。

內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日趨緩和,國家衛健委通報數據顯示,新增確診病例首次降至個位數(8例),21個省份超過14天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6個省份超過一周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多地相繼「清零」。外界關注疫情何時結束的話題,多位專家接受中新社訪問時均表示,即便目前看來,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仍不能輕言「結束」,須警惕境外輸入,第二戰場才剛開打。

不容太樂觀 最關鍵要看是否還有傳染源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日前表示,在各國採取積極措施的情況下,6月份結束疫情是可以期待的。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指出,武漢確診病例數降至個位數,也許很快將會「歸零」。但我們面臨著新的壓力,即來自境外的疫情輸入。當前不可太過樂觀,而應保持高度警惕。

【新冠肺炎】鍾南山:6月結束疫情可期 但要看各國重視程度

【新冠肺炎】國家衛健委:中國本輪疫情流行高峰已經過去

【新冠肺炎】中國真的成功控制住了新冠疫情嗎?

身處臨床一線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副主任林炳亮也有相同看法。他表示,傳染病會否繼續流行,最關鍵要看是否還有傳染源。分析疫情最新形勢,他認為整體不容樂觀,原因在於內地仍有新增病例,國外更是多地爆發。

如何定義疫情結束? 看28天有否新病例

事實上,想要回答「疫情何時結束」,需要先釐清相關定義。學界對此尚無定論,而世界衛生組織在宣布SARS、伊波拉等疫情結束時曾基於一條標準:最後一例確診病例經過兩次病毒檢測均呈陰性起兩個潛伏期(28天)後,將被認為該疫情已經結束。馮子健解釋說,

按照以往標準,如果一個地區在病例「清零」後再過兩個潛伏期沒有再發現新的病例,基本上可以確定疫情已被阻斷。

鑑於新冠病毒更具隱蔽性,且出現「癒後復陽」、「假陰性」等實例,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提出再附加一條標準——把現有的病例全部找出來收治住院或隔離,以確保不再有新發病例。

【新冠肺炎】「中國人是垃圾、快滾出日本」 橫濱中華街餐館毋懼恐嚇營業獲力挺

【肺炎疫情】台灣防控新冠肺炎勝過日韓美歐  美媒列台灣8大成功經驗

【甲型肝炎】新冠肺炎未消除 內地又驚爆甲型肝炎疫情

防疫應做好3項工作 最重要防止境外輸入

當前,中國以外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4萬例。世衛組織已宣布新冠肺炎具有大流行特徵,預料未來幾天或數周內,確診病例、死亡人數和受影響國家數量都會繼續攀升。

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表明,全國抗疫進入掃尾階段,而中國外的第二戰場卻才剛開打。鍾南山、李蘭娟、馮子健等多位專家也強調,要警惕境外國家病例輸入。一方面,境外輸入病例多為無症狀患者,加大了甄別難度;另一方面,河南、北京、廣東等地都出現了境外輸入,其中有患者刻意隱瞞行程,未按要求自行隔離,導致已「清零」的地區再度拉響警報。

要減少境外輸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馮子健表示,中國應把抗疫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及時分享給目前確診病例增長的國家,有助於國際社會形成合力應對疫情。

而截至3月12日,內地現有確診病例13,526例,其中重症病例4,020例,尚在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12,161人。林炳亮據此指出,當前內地防疫應着重做好3項工作。首先,加強對危重症患者的搶救;其次,隔斷傳染源,不僅切斷人傳人,更要在源頭上切斷病毒從動物到人的傳播途徑;最後,防止境外輸入,這是目前最重要的環節。

零病例非目標 疫情防控應常態化長期化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圳)院長舒躍龍認為,要將防控策略從全面圍堵轉變為積極防禦和緩疫策略,把疫情防控常態化和長期化。中國不應再把「零病例」作為防控目標,應暫停討論什麼時候疫情結束,特別是不要有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

橫跨兩個戰場,中國除了要加強關口管理,馮子健表示,中國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經驗,特別是對疾病特點、控制措施有效性等方面形成了一些認識,把這些經驗及時分享給目前確診病例增長的國家,有助於國際社會形成合力應對疫情。

舒躍龍提醒,這段時間將有不少華人華僑歸國,要及時將他們納入社區管理。同時,國內應加速經濟建設,加快疫苗研發。

【新冠肺炎】疫情由美軍帶入武漢?研究:無法證明病毒由外傳入華南市場

【新冠肺炎】胡潤報告:內地企業家料疫情影響約5個月 4成對今年經濟不樂觀

【兩岸角力】環球時報:台灣特種部門趁疫情對大陸網攻

【湖北武漢疫情】湖北解禁前兆?湖北發放健康碼 中低風險區持綠碼者可全省通行

責任編輯:伍樂

【新冠肺炎】擴散,緊貼最新疫情影響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