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PMI飆升僅屬虛火  救經濟還要看消費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20/04/04 01:11

最後更新: 2020/04/04 01:14

分享:

分享:

內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暫趨緩和,剛公布的官方及財新3月PMI(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均大幅回升至擴張水平。然而,3月製造業PMI大幅回升,更多源於2月的低基數,並不意味著經濟同步改善。境外疫情仍然嚴竣,對內地製造業產生持續性衝擊。如何應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關鍵在於擴大內需。

目前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就算疫情可控,外國疫情卻仍未達峰值,主要歐美國家經濟冰封。簡單的說,內地工廠即是復工率達到100%,卻無單可接,現在開工的是新年前的單,到四月訂單馬上大幅銳減,作為第一大製造國,國內市場無法消化龐大產能。

【中國經濟】數據插水難見V型反彈  「保6」已成假議題

中國經濟數據慘烈 何時出谷底還看3大因素

【中國經濟】3月PMI反彈曇花一現? 海外疫情衝擊外需 二季度不樂觀

中國要拯救受到外需急凍衝擊而搖搖欲墜的經濟,專家觀點大都認為關鍵在於擴大內需。內地消費長期穩定增長,消費已經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絕對主力,無論是消費佔GDP的比重,還是消費貢獻的GDP增速,都已超過50%。其次消費增長一直比較穩定,在過去的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始終保持在8%以上的增速。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指出,從今年前兩個月的消費表現來看,消費年增速下滑20.5%,其中一半的必須消費相對穩定,僅下滑8.9%,其中食品類消費甚至還增長;但另一半的可選消費下滑37%,其中汽車、家具、家電等消費的降幅都在30%至40%左右。

可選消費下降主要原因在於新冠疫情導致的居家禁足,很多消費行為沒法實現,部分可選消費需求被短期擱置。但只要內地城市化和消費升級的趨勢沒變,可選消費穩定成長的趨勢就沒有變化。隨著疫情得到控制,經濟生活恢復正常,被擱置的消費需求將重新釋放。

【中國經濟】人行馬駿倡今年不再設GDP增長目標

【中國經濟】新基建難救燃眉之急  不宜寄予重望

【中國經濟】工信部:中國外貿進出口形勢可能進一步惡化

姜超認為,政府可透過減稅或補貼方式來激活可選消費增長,一種方式是對受疫情影響比較大的行業進行補貼,保住相關就業和居民的收入;另一種方式是對佔比較大的消費行業進行專項補貼,釋放消費成長潛力。

他舉例稱,對於消費中佔比最大的汽車,可以考慮重啟乘用車購置稅的減免政策,而家電是佔比第二大的可選消費,如果對所有家電銷售提供10%的補貼,也可以提升家電消費增速10%。

中國2月汽車銷售按年銳減79.1%,為連續第20個月下滑。商務部已經表示下一步將鼓勵各地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出台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開展汽車以舊換新等措施,進一步穩定和擴大汽車消費。

【中國經濟】政治局會議: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 發行特別國債

【中國經濟】促消費穩增長 學者建議派千元消費券 網民咁睇

【新冠肺炎】經濟冰封消費業重創  影響就業李克強最憂心

不過,中國要推動消費,還面臨兩大挑戰。首先,疫情目前雖稍見緩和,但再次爆發風險尚存,不少城市居民仍是深居簡出,除非疫情完全受控,否則全面消費活動仍受限制。根據「沙士」的經驗,疫情衝擊下,消費的恢復會比較慢,不會出現報復式的「V」形反彈,況且,新冠肺炎的感染率比沙士強得多。

其次,最重要的是就業率問題。受疫情傷害最大的群體是那些中小微企業和他們的員工。像餐館、出租車、雜貨店和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它們的經營活動因為疫情的暴發被迫停下來。製造業也因無單可做,不少工廠暫時關停甚至例閉,工人也因此失去工作,這些狀況在珠三角已逐漸出現。

要提振消費的前提,就先讓中下收入群體能夠有事做,有業就,才能有消費。目前就業形勢嚴竣,接下來還有創紀錄870多萬高校畢業生出來找工作,龐大的就業壓力將會壓縮消費力量,通俗的講就是「兩餐不繼,何來心情買車買家電」?因此,總理李克強不斷強調穩就業的重要。

未來中央還會推出多項措施推動內需,但關鍵還是要看外國疫情發展、中小企經營環境及就業狀況三大因素。特別是就業率如果不穩住,不但居民消費無力,還可能引發新一波危機。

本報記者:高青

【新冠肺炎】商務部:3月消費市場有望觸底企穩

【新冠肺炎】內地首兩月消費負增長20.5% 遠差過2003沙士時期 

【新冠肺炎】為促消費 浙江鼓勵4.5天工作制、放寬汽車限購

【新冠肺炎】谷旅遊消費 江西第二季試行2.5天彈性作息

【新冠肺炎】擴散,緊貼最新疫情影響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