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美方指中國隱瞞疫情 華春瑩一口氣10分鐘這樣回應

國情動向 16:56 2020/04/03

分享:

分享: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以10分鐘回應美方指中國隱瞞疫情,她稱理解美國一些人急於要「造鍋」、「甩鍋(粵語「卸鑊」)」的心理,又抨擊一些美國政客的言行無恥無德。

新冠肺炎美國大爆發後,彭博通訊社報道,美國情報系統指中國曾隱瞞新冠肺炎疫情,再加上美國政界人士主張就疫情向中國追責,令中美關係再掀波瀾。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今2日在例行記者會,以10分鐘回應,她稱理解美國一些人急於要「造鍋」、「甩鍋(粵語「卸鑊」)」的心理,又抨擊一些美國政客的言行無恥無德。

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說,「中方是否公開、透明、負責任並及時向國際社會作了通報,我和我的同事已經多次不厭其煩詳細地介紹了。大家可以清楚地從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每天定時公布的信息裏看到」。

「美國一些人急於要造鍋、甩鍋」

關於國際公共衛生安全問題,華春瑩認為,最有資格做評判的應該是世衛組織以及有關的傳染病學或疾控專家,「而不是幾個滿嘴謊言的政客」。

這幾個美國政客的言行,實在是無恥、無德。

華春瑩說,「現在美國國內疫情那麼嚴重,我們非常同情」,但是面對美國一些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沒有任何道德底線地造謠和污蔑,「我別無選擇,不得不再費點時間,把事實真相再跟你列舉一下」。

【中國口罩】特朗普為啖氣拒買中國KN95口罩?美媒揭中美角力內幕

【中美關係】華府據報擬收緊限制 阻中國公司獲美國先進技術(更新版)

華春瑩接下來就稱,關於這些溯源的問題,中國政府的立場是一貫的,並說這是很嚴肅的問題,必須要由專業人士基於事實作出科學和專業的評判。「這些科學、權威、專業的觀點值得各方,包括美國國內的那些人重視和尊重。」

提出3個質問 暗指美方才是隱瞞?

華春瑩也提到,中國處理疫情的時間表清清楚楚,並列舉從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已對外公布的一系列事件與措施,包括12月湖北醫生張繼先首先上報可疑病例、武漢疾控中心和醫院開展了流行病學調查、中國1月開始正式向世衛組織,以及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及時主動地通報信息。

【中美關係】拋「美軍播毒」掀中美疫戰 趙立堅神隱26日暗藏玄機

【中美角力】逾7萬人聯署向白宮請願 促特朗普就疫情向中國追責

華春瑩然後反問,「美方那幾個指責中國的人,可不可以請他們站出來告訴世界,如果當初最先發現疫情的國家是美國而不是中國,美方會處理得比中方更好嗎?」

她也提出一系列關於美國政府應對疫情的疑問,包括:

- 從1月15日美國疾控中心發布關於新冠肺炎的警告,到25日美方宣布關閉駐武漢領館並撤出其人員,再到2月2日美方對所有中國公民以及過去14天到過中國的外國人關閉邊境,之後這兩個多月美方都做了些什麼?

-為什麼根據《紐約時報》3月11日的報道,美國一位女醫生朱海倫早在1月份就開始對美國國內疫情「吹哨」並提出警告,並且在2月份將檢測結果報告了美國監管機構,卻被下令封口、停止檢測?

- 為什麼3月2日美國疾控中心停止發布與檢測人數和死亡人數相關的數據?

【中美角力】美國羅斯福號航母百人染疫艦長求救 專家指如同被擊沉

【新冠肺炎】美權威期刊:台灣防疫勝中美 細小卻科技先進

華春瑩接著補充,「有很多的報道,包括彭博社,都在呼籲美方官員別再為自己的應對不力找藉口和替罪羊了。」

華春瑩重申,中國多次說過,污衊抹黑、甩鍋推責彌補不了失去的時間,繼續撒謊只會浪費更多的時間,造成更多的生命損失。我真心誠意地奉勸這幾個政客,作為政治家,此時此刻應該把人民的生命安全置於政治之上,繼續政治操弄人民的生命和安全極其不道德,也極其不人性,應該遭到包括美國人民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譴責。」

【中美角力】中美互指對方網絡攻擊 京:美方是全球最大竊密者

【中美角力】美國亞太2航母爆新冠肺炎疫情 美智庫憂大陸乘時攻台

習特通話暗藏政治密碼:中美不欲因疫戰攬炒

【中美角力】美國亞太2航母爆新冠肺炎疫情 美智庫憂大陸乘時攻台

習特通話暗藏政治密碼:中美不欲因疫戰攬炒

【中美角力】蓬佩奧稱G7一致反對中國散播假疫情消息 但未有聯合聲明(第二版)

【中美角力】特朗普簽署「台北法案」 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中美角力】美卿:G7皆有同感 中國就疫情散播不實消息

中美關係緊張之際 日防衛省在宮古島新部署導彈部隊

習近平與特朗普通電話 中美就新冠疫情緊密合作(第二版)

【新冠肺炎】持續十多日未見平息 一文看懂中美口水戰

責任編輯:伍樂

【新冠肺炎】擴散,緊貼最新疫情影響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