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解封】有血有淚!3分鐘回顧 武漢逾兩個月封城歷程

社會熱點

發布時間: 2020/04/08 11:21

最後更新: 2020/04/08 11:21

分享:

分享:

內地新冠肺炎防控形勢逐漸穩定,武漢將於明日零時迎來解封,這次史無前例逾兩個月的封城,起因、成果、影響都值得深思。

封城前夜 市民開始大逃亡

自武漢去年年底發現病例後,疫情蔓延速度一路加快,截至1月22日,13個省區市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確診病例471宗,報告死亡病例累計9宗。武漢1月23日10時開始史無前例「封城」,仿如全面進入「戰時狀態」。

疫情防控指揮部要求,武漢市民無特殊原因不得離開武漢;全市城市公車、地鐵、輪渡、長途客運暫停運營;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暫時關閉。

【武漢解封】明日零時武漢解封 防控工作並未放鬆

【新冠肺炎】專家指武漢無症狀感染者約1、2萬 解封要謹慎防護

在封城措施正式生效前幾個小時,全城掀起逃亡保命潮,「逃離武漢」成微博熱門話題。有人連夜趕至火車站買票,凌晨1時許火車站僅約數十人,至2時許突然激增至數百人,人龍排至站外,當中不少人戴著口罩。

當地機場和火車離開通道關閉後,在高速公路路口,仍有大批車輛排隊,等待離開武漢。

實施封城措施後,路上空盪無人(網上圖片)

23日正式封城 習近平稱7日已親自指揮

再回顧最初的封城決定,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疫情防控指揮部指揮長馬國強1月23日凌晨召開會議,強調要嚴格落實湖北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II級應急響應各項要求,全面進入戰時狀態,實行戰時措施,堅決遏制疫情蔓延。

【新冠肺炎】武漢周三解封 當局要求確保疫情不反彈逆轉

【肺炎疫情】武漢應延長封城? 研究:過早解封 第二波疫情或提前

不過,在此之前,有消息說,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曾提出武漢封城,但被上面否決。從專家角度看,這樣做最能防止病毒傳播。但從社會管理角度看,難度太大。那麼封城決定究竟是如何做出的?

值得注意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月3日在中央常委會表示,武漢疫情發生後,他1月7日即對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要求。在1月28日在會見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時他還曾強調,「疫情防控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我一直親自指揮、親自部署。」

封城76天 有何成果和後果

鍾南山早前曾指,湖北的隔離措施如果晚了5天,中國疫情規模恐將超過35萬人。而實施封城措施之後,截至4月6日,內地累計確診81,740例,死亡3,331例。從數字看,封城效果無疑是顯著的。

【肺炎疫情】鍾南山:部分歐美國家非真正封城 措施不奏效

【肺炎疫情】3名醫生無症狀感染 隱形患者令河南郟縣重新封城

此外,封城措施也獲得國際層面的高評價。世衛稱,世界欠武漢一份情。

世衛總幹事高級顧問艾爾沃德(Bruce Aylward)說,在面對一個之前大家對它所不知道的疾病,中國「利用其中一種最古老疾病控制策略。」他形容這個「全政府、全社會的方法」是「非凡的」,以及可能是史上「最進取以及敏捷」的做法。

彭博社也形容,中國湖北實施大規模隔離,正犧牲一省救世界(sacrifices a province to save the world)。

【新冠肺炎】國家衛健委專家:若武漢連續兩周沒新確診 可解除封城

【全球大流行】研究稱武漢封城減疫情規模 少70萬人感染

但另一方面,從被困的市民角度看,封城也意味著物資的短缺。市、縣一級的生活必需品依賴集中供應,在部分偏遠的農村地區,民眾無法得到集中供應,有村民在肉、菜都沒有的情況下,還挖過野菜吃。

【新冠肺炎】湖北部份農村缺物資 居民挖野菜吃、課本代替廁紙

內地社交平台微博上,也不乏有網民稱封城影響巨大,有家人需定期去外地看病或進行手術,但因為封城的實施,錯過治療機會。

實施封城措施後,路上空盪無人(網上圖片)

明日解封 湖北人去向何從

事實上,自武漢爆發疫情之後,部份其他省市地區的人對武漢人甚至湖北人持緊張態度,有不少網民批評在封城措施正式生效之前逃離武漢的人是「缺德」、「不負責任」、「擴散疫情」。

【肺炎疫情】不讓下車上廁所?孕婦出血檢查被拒? 湖北人出省屢遭歧視

【肺炎疫情】江西警拒讓湖北車通行 贛鄂警察爆衝突(有片)

日前湖北多地陸續解封後,還出現外地不許湖北人通行的情況。

本報記者:費風

【新冠肺炎】擴散,緊貼最新疫情影響

免費下載 hket App,關注「全球疫情實時動態」:http://bit.ly/33C83cZ 

立即訂閱專享無間斷美股分析: http://bit.ly/2ZN5x1l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