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美驚現新冠病毒致腦壞死個案 救活亦恐癡呆失語

社會熱點

發布時間: 2020/04/08 22:46

最後更新: 2020/04/08 22:46

分享:

分享:

【新冠肺炎】美驚現新冠病毒致腦壞死個案 救活亦恐癡呆失語。(資料圖片)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蔓延至歐美後,醫學界陸續發現新冠病毒更多恐怖病狀。當中在美國真的出現了幾個「腦部壞死」的案例;根據紐約時報報道,3月初,一名74歲的男子,因為咳嗽和發燒,到佛羅里達州的急診室就醫,但X光檢查顯示「沒有肺炎」,但翌日他已失去了說話能力。

這名74歲的男子在第二天由家人送醫時,他嚴重高燒、呼吸急促,無法說出自己的名字,也無法解釋醫師的闡述是否有錯誤的地方。而他本身有慢性肺部疾病以及帕金遜症,到醫院時手臂、腿部劇烈跳動,似乎正在發作,最終確診陽性。

感染新冠沒有肺炎 卻有腦炎

另一個案在3月31日發現。底特律一名50多歲的女性的航空工作者,她求診時,說她無法思考、而且頭很痛,雖然她還可以說出自己的名字,但其他事情已經無法說明,而且反應變得越來越慢。

【新冠肺炎】逾3成新冠患者有神經受損症狀 恐會混沌、癲癇、無味減退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首證攻擊中樞神經系統 倡完善腦脊液檢測

醫師幫她做了腦部斷層掃描,發現她的腦部「在一些區域異常腫脹和發炎,腦細胞已經開始壞死」,診斷出「急性壞死性腦病變」(acute necrotizing encephalopathy)。

所訵急性壞死性腦病變(acute necrotizing encephalopathy,ANE)並不常見,但是病情急、進展快、死亡率高的嚴重疾病,常常伴隨嘔吐、快速的意識喪失、不同程度肝功能障礙;不同病毒皆能引發ANE,包括A型及B型流感、副流感、帶狀泡疹病毒(水痘)、德國痲疹,死亡率達70%。

【美國疫情】美媒:1月來43萬人中國直飛美國  特朗普封關慢三拍致疫情失控

【美國疫情】滬抗疫專家解讀最快10天後見頂:中國經驗對美國有幫助

據了解,目前醫學界沒有有效治療的方法,存活者常伴有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

或有神經系統後遺症

美國神經病學家Elissa Fory博士表示,這個病情在幾天內迅速發展的方式,與大腦的病毒性發炎是一致的,這可能表明病毒在極少數情況下可以直接侵入大腦,患者會處於危急狀態。

【美國疫情】特朗普質疑中國數字 回應美國確診人數變全球第一

美國疫情蔓延華盛頓州再多3死 特朗普稱考慮限制更多國家入境

而意大利對新冠肺炎患者的觀察,也出現了類似的結果,這些患者會出現中風、癲癇發作、腦炎症狀、血凝結、四肢發麻或麻木等肢體感覺異常。意大利布雷西亞大學醫院Alessandro Padovani博士表示,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在發燒或呼吸系統疾病(如咳嗽)發作之前,患者就會出現精神錯亂,以及:

●困惑、意識不清
●昏昏欲睡
●頭昏眼花
●表現出奇怪的行為
●凝視遠方
●癲癇發作

專家認為,當出現這些症狀時,要小心這些患者可能是新冠肺炎的感染者,要特別注意自己的防護措施,避免被感染。

【中美關係】沒點名中國 美卿蓬佩奧促各國保持抗疫的透明和誠信

【中美關係】趙立堅現身回應「美軍播毒論」:反映對污名化中國的義憤

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神經病學家Chou則表示,「大腦沒有呼吸器。如果肺部破裂,我們可以使用呼吸器,幫助患者恢復,但我們的大腦沒有這種奢侈的治療方法。」

台灣免疫學專家、前陽明大學微生物免疫研究所張南驥教授在日前亦提到,新冠病毒持續未來還有可能出現腦膜炎以及聽力異常的問題。「因為病毒向上走的話,最令人擔心可能會傷到腦膜,雖然機會較少,但如果傷到聽力的話,也有可能還會影響人的平衡感。」

【全球大流行】駐美大使崔天凱《紐時》撰文 呼籲中美合作抗疫

【肺炎疫情】美90多名重量級學者前官員 籲中美合作抗疫化解危機

特朗普再擲「世衛以中國為中心」論 稱考慮停止資助世衛

特朗普稱世衛搞砸防疫 「他們收美國錢卻以中國為中心」

【美國疫情】特朗普質疑中國數字 回應美國確診人數變全球第一

特朗普也考慮勸民眾戴口罩 但世衛仍籲「無病不用戴口罩」

【中美角力】美國頻發襲擊亞裔案 特朗普改口不提「中國病毒」

【新冠肺炎】美專家:「中國病毒」一詞不當  特朗普經常亂噏

責任編輯:費風

【新冠肺炎】擴散,緊貼最新疫情影響

免費下載 hket App,關注「全球疫情實時動態」:http://bit.ly/33C83cZ

立即訂閱專享無間斷美股分析: http://bit.ly/2ZN5x1l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