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疫情衝擊波持續 中國將專注「六穩與六保」底線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20/04/21 22:55

最後更新: 2020/04/21 22:55

分享:

分享:

新冠肺炎疫情毫疑是2020年全球最大的黑天鵝事件。對中國而言,當內防反彈外防輸入成持久戰時,西方指責亦同疫情一樣變得沒完沒了,突現眼下中國面臨的內外形勢異常嚴竣。路透社分析指,面對內憂外患的危局,在確保「六穩與六保」的底線思維下,更多依賴國內市場支撐經濟平穩運行更是當下的現實選擇。

上周五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六穩」則為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是在2018年7月30日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

隨疫情蔓延,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各種指責紛沓而至。路透社分析指,在外交口水戰的背後,隱含著貿易全球化倒退以及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潛在惡化之憂,也意味著全球產業鏈存在斷裂的風險。尤其製造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主體,製造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接近30%。

【中美角力】中國囤防護裝備牟暴利? 耿爽斥納瓦羅顛倒是非

【中美角力】特朗普:中國倘若蓄意隱瞞疫情  將面臨後果

外部環境潛在惡化  「六保」提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這對中國製造業中依賴外部產業鏈的企業或許是滅頂之災,預計將在今年二季度逐漸體現。這或許也突現中國此次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六保」中專門提及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就表示,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導致全球生產體系、產業鏈出現紊亂,全球供應鏈斷裂通過進口渠道反射影響到中國。國際上疫情最嚴重的主要是歐美發達國家,這些國家是中國中間品和資本品進口的主要來源國,其中相當部分短期內難以被替代,比如存儲器、通訊設備零部件、機動車變速箱等中間品,以及半導體製造機械、光學儀器和金屬加工中心等資本品。

【肺炎疫情】為減美進口商壓力 特朗普政府允許推遲部分關稅 對華商品除外

王一鳴指出,這些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斷,產業鏈斷裂,中國的中間品、資本品進口也將面臨供應中斷風險,對中國製造業將會造成更大衝擊。與此同時,全球經濟如果出現衰退,外部需求將大幅萎縮。

他認為,中國對外出口將受到全面衝擊,企業遭遇大面積退單、毀單,並反饋影響到製造業生產大面積收縮,中小企業有可能大量倒閉,進而影響到就業、消費、投資,形成對經濟的逆向循環衝擊。

因此,他建議要制定應對國際供應鏈中斷的預案。對國內短期難以替代的進口中間品,加大國內儲備力度,以增加庫存應對突發的外部供應中斷。對國外可替代的中間品,要開拓海外多元化供應渠道;對國內可替代產品,加快制定並適時啟動國內替代方案。

【中國經濟】「去中國化」非一刀切 三類企業去留各有選擇

【去中國化】歐美要與中國脫鉤不等疫後 已是現在進行式

【去中國化】面對全球「去中國化」 重溫鄧小平的一番話

此外,面對眼下的困境,王一鳴認為,中國需要加大政策的對沖的力度,要從過去的短期分散化的政策轉向實施一攬子的宏觀政策。這樣才能夠向社會傳遞恢復和振興經濟的信心,也能夠對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信心。

祝寶良:中國全年經濟增速預計3%左右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則說,宏觀調控政策應未雨綢繆,保持必要的力度,著力刺激消費需求,穩就業、穩投資、穩外貿、穩外資。他認為,當前最迫切的任務就是保基本民生、保企業、保基層政府運轉,一旦疫情得到控制,生產生活可較快恢復。

他認為,應合理確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他指,如果全球新冠疫情能夠在5、6月受控,疫情對各國經濟活動和國際貿易的影響主要在二季度。考慮到餐飲、旅遊、娛樂等服務業難以完全恢復,民營投資會低迷不振,出口和利用外資繼續下降,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預計在3%左右,即使三、四季度恢復到潛在水平6%左右,2020年全年經濟增速也就是3%左右。

他並建議,發行抗擊疫情特別國債應用於三個方面,一是設立企業紓困基金,保護企業生產能力,提高進口替代水平,保證產業鍊和供應鏈穩定;二是注資中小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增加銀行資本金,提高銀行融資能力;三是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的份額,提高中國的話語權。

【中國經濟】前財經委副主任:中央已棄GDP翻番 力推「六保」帶動復蘇

曾擔任過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賀鏗接受路透專訪稱,宏觀政策、宏觀管理、宏觀研究都應該轉到「六保」任務上來。不要不著邊際、不切實際去考慮增長速度問題。要認真理解只要就業穩住,經濟增速高點低點沒什麼了不起的實質含義。

責任編輯:伍樂

【新冠肺炎】擴散,緊貼最新疫情影響

免費下載 hket App,關注「全球疫情實時動態」

一APP在手洞悉天下 立即訂閱送高達$480訂閱禮品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