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力】美大選例打中國牌  今年卻成決勝關鍵

國情動向 21:57 2020/04/29

分享:

分享:

每屆美國總統大選,候選人打中國牌已成為慣例,通常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但今年美國繼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後,又碰上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加上美國民粹主義升溫,美國總統特朗普和預定成為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拜登,都在中國及新冠肺炎疫情的議題上發出首波攻勢抨擊對方,這可能會成為今年11月總統大選的決戰關鍵。

換一個角度看,中美關係在總統大選塵埃落定前,兩國關係難有突破,而且將會帶來激烈碰撞。

【中美角力】蓬佩奧稱中國早在11月就知病毒傳人 但除夕始通報世衛(有片)

【中美貿易戰】商務部:中美應避免採取新的貿易投資限制措施

【中美關係】特朗普回應密蘇里州控告中國「瞞疫情」:不會是最後一樁

過去美總統選舉,操作中國牌不是新聞,但中國問題不是選舉主要議題。但今屆的形勢不同,首先,美國對華政策在前年開始出現變化,將中國視為對手甚至是敵手已成朝野共識。其次,今次白宮處理疫情備受批評,將中國作為「替死鬼」有政治上需要。

首先,繼貿易戰後,新冠肺炎疫情對中美關係形成了巨大衝擊。今年是美國大選年,從特朗普總統到聯邦參眾兩院的議員在抗擊疫情中都夾帶了個人競選的訴求,民主和共和兩黨議員從兩年前的貿易戰,到今天的新冠病毒疫情都以對華強硬以吸引選民的關注和政治捐款,甚至一些議員參與對中國的索賠法律訴訟。

【中美角力】遼寧艦為首的中國軍艦 南海包圍美國美利堅號

【中美角力】民調稱2/3美國人對中國印象負面 該統計歷來最高

【中美角力】中國囤防護裝備牟暴利? 耿爽斥納瓦羅顛倒是非

近年「中國威脅論」在美國右派推動下,已形成主流民意。從2018年開始的貿易戰,到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美國人對中國的好感度明顯下降,民眾選出的聯邦和州議員和各級民選官員,也會對美國政府制定中國政策產生影響。在疫情期間美國很多智庫學者向政府提出了很多的政策和建議,在疫情分析文章中,凡提到中國對疫情的處理,對中國的態度和認知是負面的,特別是美國右翼傾向的智庫。  

其次,今次特朗普在處理新冠肺炎疫情上進退失據,已成為民主黨攻擊的軟脇,特朗普現在將矛頭指向新冠肺炎疫情起源地中國,顯然是因為美國國內批評他太慢意識到這場疫情危機,想要轉移焦點。新冠肺炎在美國已奪走超過4萬5000條人命。

早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正用電子廣告回擊,宣稱「特朗普屈服於中國人,他相信了他們的話」。廣告抨擊特朗普忽視疫情,導致數以百萬計的民眾失業、成千上萬人民染疫喪命,旁白還說特朗普讓美國「沒有準備且毫無防衛」。

【中美角力】特朗普:中國倘若蓄意隱瞞疫情 將面臨後果

【中美角力】蓬佩奧:中國抗疫欠透明  反映各國應審視是否用華為

【中美角力】特朗普:調查武漢實驗室有否洩病毒 中國外交部回應(第二版)

特朗普競選陣營近日就推出一隻新廣告,指控拜登在「中國削弱美國」時卻支持中國,廣告中有拜登談話的片段,當時他說中國繁榮發展符合美國的利益。

親特朗普的政治團體「美國優先行動」(America First Action)和「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Super PAC),也正在威斯康辛州、密西根州和賓州等搖擺州花費1000萬美元大打廣告,批評對手是「北京拜登」(Beijing Biden)。

美國Politico報道,「共和黨參議院全國委員會」擬定一份57頁備忘錄,建議共和黨參議員候選人,透過「積極攻擊中國」來因應新冠肺炎相關問題。

【中美關係】美國撤僑 釋放「戰爭」訊號?

【中美關係】新冠疫情加速中美脫鉤  中國或失全球化紅利

【中美關係】美方指中國隱瞞疫情 華春瑩一口氣10分鐘這樣回應

嚴厲抨擊中國是美國總統大選的傳統,例如在1992年大選贏得總統寶座的克林頓(Bill Clinton),就批評時任總統老布殊(George H. W. Bush)縱容北京當局的暴君,但他上任後採取廣泛措施鼓勵中國的經濟崛起。

然而,過往在總統大選中攻擊中國,「做騷」成分居多。如今中美關係已由「準冷戰」步向「冷戰」,中美關係已回不到從前,在今年11月總統大選前,中美關係在各領域必然激烈碰撞,也影響著美總統大選結果。

本報記者:高青

【中美角力】美卿防長齊施壓 籲中國完全透明分享疫情信息

【中美角力】美報告疑中國在新疆核試 中美關係恐火澆油

【中美角力】華春瑩Twitter回擊美官員想見這8人:歡迎到武漢(更新版)

【中美關係】美國亞太航母「染疫」之際  中國遼寧艦編隊巡太平洋

免費下載hket App,關注「全球疫情實時動態」

外圍分析無間斷|立即訂閱送高達$480訂閱禮品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