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疫情】中方威脅不來旅遊不買牛肉?澳洲官員稱堅持調查疫情

國情動向 21:52 2020/04/28

分享:

分享:

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最初在中國武漢爆發,病毒源頭至今未明,澳洲政府推動國際調查疫情起源,引來中方威脅稱,中國人民或因此不買澳洲牛肉和紅酒、不送子女到澳洲留學。惟澳洲多位高官,包括貿易、旅遊暨投資部長和外交部長均表示,拒絕中國經濟脅迫,澳洲政府立場不會改變。

(新增澳洲各界回應)

貿易、旅遊部長:在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上 立場不變

中國駐澳洲大使成競業日前暗示,中方或會用經濟手段,回應澳洲的調查倡議。「一般民眾可能會說:『我們為何該喝澳洲的葡萄酒?吃澳洲的牛肉?』」成競業也提到,未來中國觀光客對於拜訪澳洲可能會「三思」。他還說,「學生家長也會想…(澳洲)這兒是否為把孩子送來求學的最佳地點。」

澳洲倡查新冠疫情 京威脅「中國人不再去澳洲留學」 

【調查世衛】澳洲總理號召WHO成員國 對疫情展開國際獨立調查

【新冠肺炎】澳洲外長倡獨立調查疫情如何爆發 「中國需透明」

面對中方的經濟脅迫,澳洲廣播公司(ABC)報道,澳洲貿易、旅遊暨投資部部長伯明罕(Simon Birmingham)表示,澳洲政府立場不會改變。他說:「澳洲不打算因應經濟脅迫而改變在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上的政策立場,而不是改變我們在國家安全事務上的政策立場。」

他還稱,澳洲人當然希望政府已經確定,世界各地成千上萬人的死亡值得進行透明度和調查,以免再次發生。

【新冠肺炎】中國學生無法返校 澳洲教育產業「失血」200億港元

此外,伯明罕證實,澳洲外交暨貿易部(DFAT)秘書長弗朗西斯·亞當森(Frances Adamson)已就此事致電成競業。但伯明罕拒絕公開成競業的回應或討論的結果,他說:「要不要公開,交由大使自己決定吧。」

此前,澳洲外長潘恩(Marise Payne)周一也發布聲明表示,澳洲「有原則地呼籲」就新冠病毒疫情,進行獨立調查。潘恩說,「我們拒絕任何人暗示經濟脅迫適合用來回應對於這類評估的呼籲。此時我們需要的是全球合作。」

澳洲對中國的出口佔比極大

事實上,中國與澳洲的經濟聯繫十分密切。據澳洲貿易投資委員會2019年7月公布,中澳雙邊貿易額達到了創紀錄的超過2,080億澳元的水平。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當時還有報告顯示,澳洲對中國的出口佔國內產量的比重為16%,是所研究的73個經濟體中最高的一個。澳洲旅游和教育服務是不斷增長的商業領域,商業和飲料(包括葡萄酒)以及牛肉的銷售也在增長。

另外,在教育方面,中國也是澳洲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每年有60.8萬人(是2000年的16倍),其中大部分學生前往三個主要目的地——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

【調查疫情】胡錫進:澳洲總折騰 像黏在中國鞋底的香口膠

【新冠肺炎】澳洲沃加沃加解除與昆明友城關係 市議員稱中國隱瞞疫情 中方回應

ABC報道也提到,儘管要求調查疫情起源的立場仍然堅定,但貿易部長還是熱衷於將外交事務與工商業區別開來。他說,「我們與中國政府之間的任何政策分歧都不應,無論是從我們端還是從目的出發,都不應妨礙繼續保持積極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對話以及積極的企業對企業關係和參與。」

聯邦反對黨領袖安東尼·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同意伯明罕的評論,並支持政府的要求進行調查的呼籲。他認為,澳洲希望與中國建立積極關係,但必須建立在信任和透明的基礎上,而透明度和透明度是評估這種病毒及其發生的必要條件。

學者:隱瞞疫情的影響遠超過經濟脅迫

除政界人士外,澳洲學界也有反彈。澳洲智庫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研究員麥葛瑞格(Richard McGregor)認為,成競業的言論直接脅迫澳洲。

麥葛瑞格解釋,「當他(成競業)搬出中國消費者時,其實他指的是中國政府。它將會是一場由政府主導的杯葛,而非消費者主導的杯葛。」「大家司空見慣的是,每逢出現政治爭端時,中國都會丟出一些杯葛或貿易制裁手段來脅迫對方。」

澳洲國立大學(ANU)國家安全學院院長麥迪卡夫(Rory Medcalf)認為,中國竟然單單因為「澳洲想找出肆虐全球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起源」,就要以經濟手段脅迫澳洲,實在是「令人失望和適得其反」。麥迪卡夫強調,和中國經濟脅迫手段可能造成的殺傷力相比,中國政府隱匿疫情對世界各國所造成的經濟衝擊,其實大得多。

責任編輯:伍樂

【新冠肺炎】擴散,緊貼最新疫情影響 

免費下載  hket App,關注「全球疫情實時動態」:http://bit.ly/33C83cZ 

一APP在手洞悉天下 立即訂閱送高達$480訂閱禮品:https://bit.ly/39VrHSC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