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力】除非全球經濟體系瓦解  中美不會發生冷戰2.0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20/05/07 16:01

最後更新: 2020/05/07 20:24

分享:

分享:

專家指,除非全球經濟體系瓦解,中美不會發生冷戰2.0。

新冠肺炎疫情引爆中美唇槍舌劍,美國似乎來勢汹汹,政壇憂慮指中美會因疫症引發冷戰2.0。然而,中美相關專家均認為,中美大規模「脫鈎」幾乎不可能,中美不會因疫情發生「冷戰2.0」,中美也不至於發生軍事衝突。從理性上看,中美陷入冷戰對雙方均無好處,但還要看雙方高層互動結果。

近期,中美就新冠肺炎疫情頻頻搏火,白宮鷹派要聯同歐洲等國向中國追責索償,中國也激烈反擊;在地緣政治上,中美兩國軍機軍艦不時在南海、台海游弋,也令輿論擔心終有一天會擦槍走火。中美陷入冷戰2.0的機會似乎愈來愈高。前白宮前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威廉斯(Clete Willems)周二表示,美中關係緊張加劇,新冠肺炎疫病大流行惡化這種情況,「這是新冷戰開端」。

劉曉明:英少數政客沉迷冷戰思維 「政治病毒」言論損互信

【中美角力】疫症未過冷戰已啟動  美連環三箭發動科技戰

【香港人權法】特朗普早寫好「新冷戰」劇本 不會阻撓《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此外,據路透社消息指,「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上個月初送交給中國高層習近平等人的報告稱,全球反中情緒衝上1989年天安門事件以來新高,美國帶頭鼓吹反中浪潮,北京需要為最壞事態─中美武裝衝突做準備。

中美的衝突是否不可避免?《環球時報》專訪世界冷戰史和當代東亞史研究領域的權威、美國耶魯大學教授阿恩·韋斯塔(中文名:文安立),他認為,中美大規模「脫鈎」幾乎不可能,中美不會因疫情發生「冷戰2.0」。

文安立表示,一些大家習慣認為屬於全球化進程的趨勢將放緩,至少在相當一段時間裡會如此。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這一進程,它們將以相對偏狹的方式追求與捍衛自身的利益。一部分國家和人士還可能會試圖改變全球產業鏈的布局,以此調整世界的經濟格局。比如美國很可能在疫情後推動將一些現在需要進口的商品的生產線轉移至國內。國際經濟格局的改變也將反作用於世界政治秩序。

【香港人權法】美國利用香港打「冷戰」 兩方面遏制中國

【中美角力】特朗普與普京似欲泯恩仇 中國會否成輸家?

【中美角力】美軍加強南海行動 美防長:向北京傳遞明確信號

至於接下來中美關係的走向,文安立堅持,美中不會發生「新冷戰」。但可以預見,兩國間一定會有更頻繁、更持久的衝突。各方看到「甩鍋」已成為這次疫情的一大現象,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美中間就會發生美蘇冷戰的2.0版,除非其他一些重要因素發生變化,比如兩國同在的全球經濟體系不復存在。

文安立表示,導致「冷戰2.0」或是全球經濟體系瓦解的只可能有兩條路:一是國際金融體系完全坍塌,進而導致全球化徹底喪失動力;二是發生大國間的大規模軍事衝突。兩者他都不認為有發生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無需太悲觀。我們當然會面臨很多巨大挑戰,尤其是美中關係,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無法戰勝這些挑戰。」因此,現實點來說,中美將在相當長時期裡保持一半對抗一半合作的模式,出於各自利益的考量,兩國會避免全面衝突。中美並非在每個問題上的利益都是對立的,在安全、氣候甚至疫情應對上,兩者有太多共同目標與利益。

【中美貿易戰協議】索償後突提貿易協議 美以此脅逼中國掌主動權

【中美 疫情】中美疫戰內幕:46歲白宮「國安少帥」主導對華心戰

【中美角力】遭北京連番痛罵   美國務卿蓬佩奧何許人?

中國外交部直屬智庫、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郭憲綱也同樣認為,中美未來不至於發生軍事衝突,畢竟中國和冷戰時期蘇聯不一樣。美國近期雖常派軍艦機至南海巡視,但雙方仍克制,也不會在台灣問題上擦槍走火;等美國疫情緩解下來,大選結束,兩國關係會改善。「未來中美關係還是謹慎樂觀」,郭憲綱稱,未來幾年中美摩擦矛盾仍會加深,但合作也會加深。

然而,中美關係未來怎樣發展,目前還有很多變數,重點在於兩國高層未來如何互動。美國白宮內的鷹派仍佔主導地位,中國國內民族主義升溫,均可能引發大家不欲出現的結果。

本報記者:高青

【中美角力】美國據報推動台灣參與世衛會議 澳洲支持

【中美貿易戰】去中國化新招?特朗普擬促聯邦機構 採購美國醫療產品

【中美貿易戰協議】貿易戰若重來 中美誰損失更大?

【中美角力】美大選例打中國牌  今年卻成決勝關鍵

免費下載hket App,關注「全球疫情實時動態

外圍分析無間斷|立即訂閱送高達$480訂閱禮品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