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國際並非排斥人民幣  只因市場化不足被忽視

經濟脈搏 03:10 2020/05/16

分享:

分享:

【人民幣國際化】國際並非排斥人民幣  只因市場化不足被忽視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揚日前警告,無論在實體經濟還是金融領域,一個排斥人民幣、排斥中國的「同盟」正在形成。然而,說國際上有排斥人民幣「同盟」,未免言過其實,最關鍵的一點,是人民幣近年國際化步伐原地踏步,特別全球出現美元荒之時,更難免被忽視。

李揚分析新冠衝擊的金融影響。他指出,疫情可能加強「去全球化」的傾向,當中特別值得警惕的是「去中國化」的傾向。

他提到,在這場危機剛開始時,世界出現美元荒,認為「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歷史上每次美元荒,都強化了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

【去中國化】經濟學家李揚:一個排斥人民幣、排斥中國的「同盟」正形成

【人幣滙率】分析︰人民幣會繼續大幅貶值嗎?

【中美貿易戰】人民幣持續回升 「滙率操縱國」標籤摘除有望?

而在美元荒不久,就有9個央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當中有兩件事情值得關注,一是沒有中國的央行,二是這個網裡沒有人民幣。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傾向,就是「去中國化」。

他表示,上一輪次貸危機時也有一波美元荒,而當時,即2008年,也有一個貨幣互換的協議。他當時研究發現,這個貨幣互換協議來者不善,如果聯繫到當時美國高調推出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TP),當中也沒有中國。中國明顯被孤立了。

他又稱,近日數位貨幣Libra的2.0版出來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數位貨幣是以幾種貨幣來定值,而這個定值的「貨幣籃子」中也沒有人民幣。

但問題是,上述的現象是否代表國際間出現排斥人民幣「聯盟」?前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不同意這種看法。易憲容指出,數位貨幣Libra的2.0版不納入人民幣,鍵問題就在於中國有法律堅決禁止私人數字貨幣發行、流通及交易。而且,最近facebook對Libra作了重大修改,很可能與美元掛鉤,當然無法與法定貨幣人民幣掛鉤了。

路透社:中央3招撐澳門 建股票交易所和人民幣結算中心

華爾街日報:人民幣國際化雷聲大雨點小 外匯結算作用有限

人行報告:續完善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央票常態化機制

其次,至於有9個國家央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當中沒有中國央行,也沒有人民幣,亦不是值得擔心的問題。易憲容認為,這種協議並非是完全市場化的東西,這完全與國家之間的互信和密切程度有關,也與其中的非美元國家與美國經濟利益關系密切程度有關。

此外,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各國金融市場及投資者都預感到全球一場更大的金融危機可能會爆發,那麼全球金融市場快速流動的熱錢一定會湧入美元及美元計價的資產下面。而人民幣作為一種開放度不高的貨幣,是否要與美國簽署一項美元互換協議,其實質性的意義不是太大。

因此,最重要問題在於,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太緩慢,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沒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易憲易指,人民幣國際化20年,總是走不遠,目前更是又走了回來。

【中美角力】美國不可能凍結中國萬億美債 黃奇帆:否則美元帝國崩盤

【中國經濟】中國4月外滙儲備增逾308億美元 結束兩連跌

【中美貿易談判】滙率協議倘敲定 人民幣與美元關係從此不一樣?

目前內地有一種說法,中國應盡快建立一個不依賴美元的金融體系,以減弱美國對中國商業的影響,甚或挑戰美元的霸權地位。但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盛松成認為,國際貨幣體系可能更加美元化。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美元仍然是國際主要貨幣,人民幣需要的是進一步向美元靠攏,而不是與美元脫鉤。

第一,中國應該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在市場決定人民幣匯率的前提下,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防止市場投機的過度干擾。

第二,堅持推進資本帳戶有序開放,人民幣國際化與資本帳戶開放是相互聯繫的,在推動資本帳戶開放的同時,也應該兼顧風險的防範。第三,要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的機會,促進人民幣的跨境使用。

易憲容說得較直接,只有加快中國金融改革的步伐,讓人民幣匯率真正能夠市場化,這樣才能讓人民幣成為國際市場一種可信任的貨幣,這樣才能加快人民幣匯率的國際化步伐,否則人民幣國際化走不了多遠。一種國際化程度較低的貨幣,國際上的貨幣當然無法與人民幣玩了!

本報記者:高青

【全球索償】對華索償 特朗普為何不敢觸碰京持美債?

【中美貿易戰】一文看懂 為何中國大抛美債恐同歸於盡

習近平「加持」區塊鏈 人民幣國際化新出路?

全球外匯儲備佔比1.1% 人民幣國際化路漫漫

免費下載hket App,關注「全球疫情實時動態

外圍分析無間斷|立即訂閱送高達$480訂閱禮品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