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印度建「經濟特區」爭當世界工廠  能否取代中國看3關鍵

經濟脈搏 18:19 2020/05/20

分享:

分享:

【中美貿易戰】印度建「經濟特區」爭當世界工廠  能否取代中國看3關鍵

新冠肺炎令中美關係急速惡化,美國總統特朗普揚言要與中國「脫鉤」,外界緊盯美國帶頭作用下,外資企業會否加撤出中國。印度看中箇中機遇,規劃一個相等於5個香港大的「經濟特區」,擬接收美國等外企。但印度能否取代中國世界工廠地位,還看三個關鍵。

【中美貿易戰】美突襲華為供應鏈 特朗普打響中美貿易戰2.0

「去中國化只是噱頭」 內地官媒:全球供應鏈找不到第二個中國

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道,印度已把這次疫情令中國面臨衝擊,視為自身進取成為世界工廠的好機會。

彭博:印度撥地承接美國等企業 大小如10香港

印度交通部長尼庭·賈德卡利(Nitin Gadkari)最近在一次訪談中表示,中國的全球地位被削弱,印度吸引了更多的投資,就好比因禍得福。其中,位於印度北部的北方邦(Uttar Pradesh), 總人口與巴西相當,當地已經在組成經濟團隊吸引那些有意放棄中國的公司入駐。

【中美貿易戰】美擬設2000億「回流基金」 並與外國合作促產業鏈去中國化

【中美角力】去中國化?特朗普據報禁聯邦退休金投資中國股票

彭博新聞社報道,印度更在凖備劃出總面積5000平方公里、即約5個香港大的區域,提供給那些希望遷離中國的製造企業,印度並已經就此與1000家美國跨國公司接洽進駐條件。

美國-印度商會(USIBC)主席尼莎·比斯瓦爾(Nisha Biswal),曾擔任美國國務院負責南亞和中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她向BBC表示,「我們看到印度在中央政府和邦政府,都在把重點放在吸引供應鏈企業方面。

【去中國化】經濟學家李揚:一個排斥人民幣、排斥中國的「同盟」正形成

【去中國化】《環球時報》不信能完全切斷中美關係 兩國真能「脫鈎」?

「那些已經在印度設有工廠的公司可能會是最快遷離中國的,打算減少在中國工廠的產量,增加在印度的生產。」

不過,外企是否可輕易撤出中國、印度又是否可以完全取代中國世界工廠地位?印度似乎不能太過自信,根據BBC報道,印度的難題主要體現於3方面。

其一:印度基建及勞動力質素,未必能與中國看齊

長期觀察中國事務的《金融時報》前駐香港分社社長拉胡爾·傑克布(Rahul Jacob)認為,印度雖有土地資源等優勢,但還不大可能吸引大公司搬遷工廠來印度。「中國提供的是完整的基礎設施,如大港口和高速公路,頂級的勞動力以及精密的物流系統,這些都是滿足國際公司運營遵循的嚴格交付期限的關鍵因素」,他說。

【去中國化】從荷蘭到坦桑尼亞變臉  看全球「去中國化」之嚴峻

【去中國化】稱霸便打倒它!怎回應去中國化 鄧小平舊話尋啟示(有片)

其二:印度沒有很好地融入全世界主要供應鏈

最主要例子是2019年,印度在經過7年的談判之後,退出了由12個亞洲國家組成的極為重要的多邊貿易協議,總稱為地區全面經濟伙伴協議(RCEP)。印度這樣的決定,使得印度出口商在進入RCEP成員國市場時很難獲利,也無法向貿易伙伴提供互惠。

《未來在亞洲》(The Future is Asian)一書的作者帕拉格·坎拿(Parag Khanna)表示,「我為什麼要在印度生產我想賣到新加坡去的東西呢?在體繋上與其它國家維持貿易協議,與拿得出好價格同等重要」。

【去中國化】面對全球「去中國化」  重溫鄧小平的一番話

【中美貿易戰】「去中國化」非一刀切  三類企業去留各有選擇

其三:印度不穩定的外商直接投資(FDI)以及不均勻的監管

外商進入印度仍有不少門檻,例如印度從禁止電子商務公司銷售非必需品等,都令外商感到麻煩。而印度總理莫迪最近在向全國的一次講話中,倡議要為「地方發聲」,但卻令外國公司競投印度合同時,更加困難。

美印商會主席比斯瓦爾女士說,「印度的監管條例越穩固,說服更多跨國公司在印度開設基地的機會就越大。」

但也有專家指,隨著美國加大力度與中國脫鉤,日本向本國企業撥款幫助將工廠搬出中國,現在時機已經成熟;印度如開展廣泛的結構性改革,仍可利用這場席捲全球的地緣政治風向,重塑印度與世界的貿易關係。

【去中國化】美國訂行動計劃 強力推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

【中美角力】台積電美國設廠 加劇中美科技脫鉤? 京:搞脫鉤切割沒出路

中美「脫鉤」戰 京智囊圈熱議應對之策

【去中國化】歐美要與中國脫鉤不等疫後  已是現在進行式

【去中國化】新冠疫情加速中美脫鉤  中國或失全球化紅利

【去中國化】美日敦促企業撤華 「去中國化」能成功嗎?

本報記者:程國知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新冠肺炎】擴散,緊貼最新疫情影響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