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力】學者倡中國對美「冷卻」一段時間 回應保持平和理智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20/06/03 21:05

最後更新: 2020/06/05 17:56

分享:

分享:

近期中美緊張升級,有關「脫鉤」、「新冷戰」的話題不斷。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認為,中美兩國目前在科技、意識形態等領域出現類似「冷戰」,但認為不會陷入如美蘇冷戰的對峙當中,全面脫鉤亦是很困難。而中美緊張之際,他建議中國做好4件事,包括對美「冷卻」一段時間,針對關鍵問題保持平和理智,做好自己的事,加緊與西方其他國家的務實合作,繼續保持真正開放等。

鄭永年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專訪時稱,目前中美關係可謂處於兩國建交以來最緊張階段之一,目前科技、意識形態等確實出現類似「冷戰」的狀況,兩國之間很多來往交流也幾近中斷,認為但中美不會陷入如美蘇那樣的冷戰對峙當中。

鄭永年

【中美角力】內地學者王緝思:中美關係應堅守三條底線

【港區國安法】特朗普預告撤香港特殊地位 新冷戰催生極端手段

他解釋,中美依賴程度加深,一旦走向(部分)脫鉤,會經歷痛苦過程,且對世界影響很大,會割裂全球一體化市場和產業鏈。對中國而言,很多產品核心技術掌握在他國手中,一旦脫鉤,或對科技等重點領域有很大挑戰。

建議做好4件事 保持真正開放

鄭永年認為,中國首先應對美「冷卻」一段時間,做好自己的事。他指出,今年是美國選舉年,各種言論環境充斥不理性因素。針對過激言論沒必要一一回應;即使針對關鍵問題,如新冠病毒來源等的回應,也應保持平和理智,交給科學家而非政治家。他指出,互相叫板解決不了問題,且會深陷美國設定的議程。同時,幹好自己的事是中國長期堅持的發展之道,現更應做好。

其次,他認為中國應加緊與西方其他國家的務實合作,多做少說,提到多數歐洲國家都想和中國確立至少是一種可管理的關係。中國亦應繼續保持真正的開放,不能封閉自己,強調各種資本是「用腳投票」,只要在中國有市場、有錢賺,企業和資本自然還是會來。最後,他指出美國國內非只有一種聲音,中國在反制或批評部分反華勢力時,不將美國所有群體「一棒子打死」。

「去中國化」成本大 能否執行存疑 

對於疫情之下,逆全球化傾向有所抬頭,鄭永年表示,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的調整不可避免,對中國有一定影響,但非「去中國化」。他解釋,美國行政當局鼓勵美企「去中國化」,但能否執行、企業和資本會否放棄中國市場要打大問號。若把所有製造環節搬回美國,成本將非常高昂,企業是否願意或者有能力埋單?

【中美貿易戰】習近平政協談「逆全球化」 揭抗去中國化3大王牌

【中美角力】特朗普藉疫情牌+香港牌 打響與華脫鉤戰

【兩會‧總理記者會】李克強談中美:摒棄冷戰思維 經濟脫鉤沒好處 

他指出,美國與中國全面脫鉤很困難,對美國經濟傷害巨大。中國作為東亞產業鏈的樞紐,與中國脫鉤意味與整個東亞產業鏈重組,成本可想而知。更重要並不是整個美國都想跟中國脫鉤,硬性與中國脫鉤實際是違背資本邏輯。歐洲國家更不會放棄中國市場。

他強調,中國應更大規模的擴大開放,向德國、日本、法國等其他西方國家大量開放,企業也應與西方企業同台競爭。同時要補短板,指中國唯一缺少是一些原創性技術,不是沒有能力,但過去太依賴世界市場。

責任編輯:林佩怡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跟進【中美角力】新形勢,立即了解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