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北京疫情反覆  危機政策還會退出嗎?

經濟脈搏

發布時間: 2020/06/24 17:33

最後更新: 2020/06/24 17:33

分享:

分享:

距離二季度完結還有不到一周時間,原本如火如荼的復工復產因北京突然的疫情反彈出現變數。在一季度經濟增速創下負增長6.8%的低值後,二季度的經濟增速會否出現「V」型反彈?糾結的貨幣政策將何去何從?

上週的兩場重要會議釋放了截然不同的政策訊息,令市場對於政策預期愈發不明朗。6月1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加大貨幣金融政策支持實體經濟力度,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包括「進一步通過引導貸款利率和債券利率下行」,「綜合運用降准、再貸款等工具,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力度解決融資難,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全年人民幣貸款新增和社會融資新增規模均超過上年。」

【中國經濟】易綱:關注後遺症 提前考慮疫期支持政策工具適時退出 

【中國經濟】社科院專家:今年中國經濟或增長3% 料下半年降準減息

但是,在第二日的陸家嘴論壇上,一行兩會的財金高官則紛紛發出「鷹派」聲音。央行行長易綱稱,要關注政策後遺症,總量要適度,並提前考慮政策工具的適時退出。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中國十分珍惜常規狀態的貨幣財政政策,不會搞大水漫灌,更不會搞赤字貨幣化和負利率。儘管易綱與郭樹清也都提到了要加大金融系統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但市場更關注他們提到的刺激政策退出問題。

事實上,近一個月來貨幣政策較3、4月份的力度明顯收緊,已顯現出從「危機模式」退出的跡象。這主要源於兩個原因:

第一,二季度GDP前期指標較好,市場普遍預計回升幅度將超出預期。從4、5月份公佈的數據來看,出口、消費和投資的回升都表現出色,特別是出口預計在二季度由負轉正。今天彭博調查顯示,經濟學家對二季度GDP的預估中止為增長1.5%。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明甚至樂觀表示這一數字將在3%左右。

【中國經濟】發改委: 5月經濟運行秩序重回正軌 發電量按年增4.3%

【中國經濟】國內外疫情影響 中國經濟增長能否轉正? 官方這樣說

第二,在近兩個月貨幣政策寬鬆環境下,信貸數據明顯好轉,但樓市價格亦有所抬頭。5月公佈的百城住宅價格指數中一線城市房價同比增速達1.19%,這令決策層引起重視,重申「房住不炒」政策。

不過,雖然當局釋出貨幣政策從緊信號,但北京疫情反彈,以及近期全球第二波疫情出現上升勢頭,再令下半年經濟環境增加變數。

一方面,北京當前雖然未有採取「封城」措施,但嚴控人員進出北京,已造成一定程度的事實封城,以北京作為首都的經濟輻射力度,無疑將令經濟活動大受影響。而且北京目前的疫情仍處於高度不確定階段,從科學家給出的病毒變異、傳染力更強、以及陸續出現快遞小哥出現確診病例,未到過新發地的新增病例,以及外省市出現與北京毒株相同,但難以溯源的病例,都顯示下半年內地疫情反彈仍面臨很大變數,已經重新開工復產的服務業、航空業再度面臨需求下降的衝擊。

【中國經濟】5月工業消費投資繼續回暖 政策面進入觀察期

【中國經濟】美聯儲維持近零息至2022年底 對中國有何啟示?

另一方面,從國際疫情來看,近一段時間,雖然歐美國家第一波疫情逐漸進入尾聲陸續解禁,但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大國的疫情快速發展,顯示世界範圍的疫情並未到達拐點,而很可能呈現「接力」爆發局面,在二季度經濟改善之後,隨著新興市場內需收縮,三季度中國的出口、消費可能再度調頭向下,經濟增速或將低於二季度。

事實上,疫情常態化的經濟政策,對於決策層來說是一道既要保增長,又要避免過度失策導致風險上升的應用題。在疫情重新抬頭,負增長陰霾再度籠罩,預計下一階段貨幣政策的寬鬆基調不會做出根本轉折,央行將持續以局部放水、精準扶持實體經濟的方式採取對沖式政策。

本報駐京記者:潘攀

【中美角力】休克療法之父:中美冷戰威脅經濟「甚於病毒」

【中國經濟】內地逾200間房企破產 三四線城市中小房企為主

【地攤經濟】未來中國經濟如何走? 「地攤風波」傳遞訊號

【中國經濟】內地失業率怎樣計?  壓力如山短期難移走

【中國經濟】李稻葵:經濟還有兩三年調整期 仍有六大發展機會

【中國經濟】6億人月入僅千元  克強條數點計出來?

【2020書展早鳥訂閱優惠】新訂戶激賞禮品高達400,立即訂閱︰https://bit.ly/2UUJ2GE

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http://bit.ly/2Qm2YjA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中國頻道」china.hket.com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