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國安法懶人包】各國回應:美警告有新制裁 德國稱港局勢將影響中歐關係(不斷更新)

國情動向 14:57 2020/07/01

分享:

分享:

【港區國安法懶人包】各國回應國安法:歐盟罕稱憤怒 英說嚴重(不斷更新)

全國人大常委會6月30日通過港區國安法,多個國家表達關注,其中歐盟罕有地表示憤怒。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關於香港國家安全立法問題,中方已經多次闡明嚴正立場,這一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任何外國無權干涉。

美國: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發聲明,稱中國通過港區國安法,破壞香港自治,形容這是「悲傷的一天」。他稱,當香港被中國吞噬時,美國不會袖手旁觀,警告會有新的反制措施。

蓬佩奧此前公布進一步制裁中港措施時表示,中方訂立港區國安法的動作,迫使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重新檢視對港政策;隨著中方持續往通過港區國安法邁進,美方即日起停止出口美國製防衛設備至香港,未來也將針對美國防衛與雙重用途技術,採取步驟對香港施行與中國相同出口限制。

【港區國安法】美第二波反制  禁管制防衛設備出口至香港(附聲明全文)

【港區國安法】美方第三招:暫停香港出口證豁免等特殊待遇 林鄭稱不被嚇怕

【港區國安法】蓬佩奧在推特稱華簽證威脅 無法阻嚇美行動

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表示,港區國安法違背1984年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發言人John Ullyot稱,此法的通過實際意味著中國有關「一國兩制」50年不變的承諾的終結。北京現在視香港為「一國一制」,美國也須如此。美國將持續採取嚴厲行動,對抗扼殺香港自由與自治的人,也呼籲北京應改弦易轍。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發聲明,要求總統特朗普對侵害香港自由自治的中國官員實施制裁,並考慮所有可行的工具,包括簽證限制及經濟懲罰。

因應港區國安法通過,美國參眾兩黨議員分別在兩院提出《香港安全港法案》(Hong Kong Safe Harbor Act),要求為可能遭受迫害的香港居民,給予難民身份。

英國:

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稱,對中國決定通過港區國安法「深感關切」,將非常仔細地研究該法,希望審查其是否與《中英聯合聲明》相衝突。

英國外相藍韜文(Dominic Raab)稍早表示,對「港區國安法」通過的報道「深切關注」,形容是「嚴重的一步」。他表示,待有立法的完整條文會再發布聲明。

他表示,英國和國際夥伴、歐盟、七大工業國集團(G7)緊密合作,很快將與「有志一同的夥伴」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提出香港議題。

英國等27個國家,在瑞士日内瓦舉行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上,呼籲北京應重新考慮,不要實施《港區國安法》,並須維護香港集會和新聞自由的權利。這些國家包括德國和法國,以及澳洲、加拿大、日本、紐西蘭和瑞士等非歐盟國家。

歐盟:

歐盟對中國通過港區國安法表示憤怒。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對北京的決定受到遺憾。

歐洲委員會負責人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說,歐盟正在與國際夥伴討論任何可能的應對措施。她說,將評估港區國安法,強調國安法對香港的司法制度造成重大的不利影響,香港居民應該受到充份法律保護。

【港區國安法】歐盟對港區國安法通過表憤慨 正與夥伴討論回應措施

德國:

德國外交部長馬斯(Heiko Maas)周三表示,香港局勢令人擔憂,認為香港的自治正遭到削弱,中歐關係將受影響。

北約: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稱,中國明顯沒有分享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國際價值觀,指港區國安法削弱香港的自治。

日本: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今日表示,日本和香港有密切的經濟關係和人員往來,香港維持「一國兩制」是很重要的。一旦港區國安法實行,將有損國際社會對於「一國兩制」原則的信賴,日本政府將與相關國家合作因應。

日本防衛相河野太郎則稱,如果通過港區國安法是事實,將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日,產生重大影響。

【港區國安法】日本:若港區國安法通過將「非常遺憾」 或影響習訪日

南韓:

南韓外交部發言人表示,香港與南韓經貿和人文交流頻繁,正在密切關注有關動向及今後影響。

發言人表示,南韓尊重《中英聯合聲明》,並認為根據聯合聲明和《香港基本法》,香港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享受高度自治,並繼續維護穩定與發展至關重要。韓聯社報道,這是南韓外交部首次官方提及「香港的高度自治」。

古巴:

古巴代表52個國家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上宣讀聯合聲明,支持《港區國安法》,稱這有利「一國兩制」行穩致遠、香港長期繁榮穩定。這些國家包括巴基斯坦、緬甸、埃及、喀麥隆、委內瑞拉、白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等。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