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國安法】澳洲欲「接收」香港移民  中方或兩招打痛澳洲

國情動向 16:31 2020/07/10

分享:

分享:

【港區國安法】澳洲欲「接收」香港移民  中方或兩招打痛澳洲

澳洲計劃放寬學生等港人簽證居留期至5年,並提供移民途徑,令中國與澳洲關係火上澆油。中方暗示或會報復。中國與澳洲經貿關係密切,中方或會以經濟手段「懲罰」澳洲,短期手段或有兩招;如兩國關係無法回到正軌」,中方反制手段或增至3項。

中國駐澳洲大使館發表聲明回應澳方今次舉動,直指澳洲干涉中國內地,警告澳洲恐會搬石頭砸自己腳,暗示中方有可能反制及報復。

【港區國安法】中方以「搬石砸自己腳」批澳洲移民新政 暗示報復

【移民澳洲】中國倘收緊輸出留學生報復 澳洲損失幾多?

值得注意是,澳洲近年在許多國際、地緣議題上,與美國立場高度一致,有評論更形容,澳洲已成為美國制衡中國的「急先鋒」;其中除了今次因港區國安法衍生的「港人移民」之爭外,澳洲近月至少在以下5方面,與中方交惡:

  • 南海議題-澳洲多次指責中國在南海的主權聲索和行動,澳洲軍艦多次與美國軍艦一道出現在南海有爭議海域演習。
  • 中印邊界-正當2020年中國印度邊境衝突不斷之際,澳洲和印度簽署國防協議,允許兩國使用對方的軍事基地。
  • 華為問題-澳洲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華為參與建設該國的新一代5G移動網絡。
  • 干政風波-澳洲一些政界人物多次公開高調指責中國「獨裁」,不斷指責中國對澳洲實施實地或網絡間諜活動,以干預澳洲本地政治。
  • 港台藏疆-澳洲一些政界人士高調支持在香港、台灣、西藏和新疆問題上的反華抗議行動。

隨著中澳關係惡化,外界普遍認為,中方將以各種手段反制、報復澳洲,其中部份已付諸行動,未來或會加力。

其一:為澳洲產品輸往中國設置障礙

澳洲政府應美方呼籲調查新冠毒病源頭,並將矛頭指向中國之後,中國已用反傾銷和補貼為名,對澳洲大麥加徵80%關稅。而在此前一年,中國用高價買下澳大利亞生產大麥的一半。

【移民澳洲】環球時報暗示:澳洲放寬港人移民 中國或經濟制裁

【港區國安法】澳洲總理:是否給港人避風港移民計劃 是澳洲主權事務

中國目前是增長最快的高級牛肉消費國之一,而且主要依賴進口。澳洲牛肉2018年佔中國高級牛肉進口總量的67%。但中國早前宣佈暫停進口4家澳大利亞企業的牛肉產品。

中方未來如想在這方面,加力打擊澳洲,還可能會為澳洲葡萄酒,奶粉,小麥和服務業等等一長串商品貿易名單,設置貿易障礙。

其二:限制中國學生赴澳洲留學

根據澳洲統計局數據,2018-2019年度,國際教育對澳洲經濟貢獻為376億澳元(約合2000億港元),按年增長16%,是該國第三大出口產業,僅次於鐵礦和煤炭。

其中,中國學生是主力軍,據澳洲教育部數據,2019年中國內地在澳留學人數達26.1萬人,佔比27.3%,穩居第一,中國學生也貢獻了澳洲國際教育總收入的約三分之一。

【港區國安法】澳洲考慮為港人提供「避風港」 傳予3年庇護簽證(更新版)

【中澳關係】外交衝突勸退華留學生?教育界舉牌:澳洲歡迎你

目前,新冠疫情已經打擊澳洲留學產業。該國高校聯盟首席執行官Catriona Jackson本月初曾警告,新冠疫情可能令澳洲留學產業在未來4年損失160億澳元(約合860億港元)。中方如在此時限制學生赴澳洲留學,澳洲教育產業會受更沉重打擊。

或不對澳洲鐵礦石產業動刀  傷及自己 

至於從作為澳洲經濟支柱的鐵礦石產業,中國因為短期內找不到替代品,因此,暫時還沒有對佔中國進口高達65%的澳洲鐵礦石動手。但長遠來說,按中澳關係如長遠惡化,中方不排除以巴西或非洲鐵礦石替代,作為反制澳洲的第三種潛在手段。

傳中國考慮針對更多澳洲貨 紅酒、水果和乳制品或成限制目標

報復澳洲推獨立調查? 中國周二起對澳洲大麥徵73.6%反傾銷稅

惠譽解決方案(Fitch Solutions)在6月發佈的1份報告也指出,中國很可能會加速促進礦產進口多元化,除了可透過一帶一路計劃以外,也因為美國、澳洲、歐盟等地,都逐步限制中國投資,因此可能會轉向非洲等地。

當然以目前中國對鐵礦石的需求看,中方行此步棋的可能性不太大。

【肺炎疫情】反制澳洲推動調查疫情?中國禁4間澳洲肉商進口

【調查疫情】澳洲要求與中國官員貿易談判 但會繼續推動疫情調查

【中澳關係】澳洲料企業會評估與中國做生意風險 或放眼其他市場

中國對澳洲大麥加徵稅項 澳擬向世貿申訴但稱「沒打貿易戰」

責任編輯:鄧國強

【港區國安法】跟進最新消息,各方反應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hket.com中國頻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