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力】白宮鷹派為何強調  打擊「中共」非中國?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20/07/21 16:47

最後更新: 2020/07/21 16:47

分享:

分享: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lad Trump)執政後,美國官員逐漸將「中共」和「中國」區分。特別是近期白宮官員講話,已將「中共」作為批判主詞。白宮鷹派採取這種策略背後原因是,目前圍堵中國成效有限,他們要在意識形態尋求突破口,強調中共是自由世界的敵人,以打攏盟友並將中國拖入新冷戰。

近日,美國司法部長巴爾的講話,提到「中共」24次,「共產黨」或「中國共產黨」共19次,完全是將「中國」與「中共」區分,並將中共作為批判主體。事實上,巴爾並不是首個美國官員採用這調子,這是白宮鷹派早就定下的戰略,只是現在來得更明顯。

【中美角力】傅高義:中美倘因台灣爆衝突 恐變世界大戰

【中美角力】美防長指中國是首要戰略競爭對手 外交部:冷戰思維(第二版)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則是近年來最常將兩者清楚區分的官員。今年7月15日,蓬佩奧便指華為是「『中共』監控國家的一個分支,審查政治異見人士、協助新疆大規模拘留營,以及幫助使人口中的契約奴工被運送到『中國』各地」。

美國國防部長艾斯培(Mark Esper)7月19日則表示,一個崛起的「中國」並不讓美國領導人擔憂,但一個在「中共」統治下崛起的中國就讓美國擔憂。

環球時報周一發表題為「『反共』難掩華盛頓對中國人民的敵視」的評論,直指美國政府「對中共的聚焦是前所未有的」,據說是1980年代自中國赴美留學的「個別華裔學者給這屆美國政府出了主意」。

美國官員刻意區分「中共」與「中國」,當然不是「隨口噏」,背後有深層的戰略考量。《聯合早報》的分析指,中美貿易戰開始後,美國在經貿、科技、政治、軍事領域採取的一系列打壓中國策略,雖然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對中國的整體傷害並沒有外界預期的那麼大。

【中美南海角力】一觸即發?中國8戰機進駐永興島 美轟炸機增兵關島

【中美角力】胡錫進:不打新冷戰 要用戰略周旋瓦解美野心

此外,今年年初冠病疫情突如其來的衝擊,中國從非常被動的局面,到比較成功地控制住疫情,率先實現經濟社會復蘇,再度顯示出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執政黨維護社會穩定的能力。

分析認為,在這一背景下,美國開始在意識形態領域尋找打擊中國的突破口。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等高官近期不斷用中共指代中國,強調中共及其信仰的馬列主義是自由世界的敵人,刻意將中共和中國人民區分開來,把華為等中國公司說成是中共攫取其他國家信息的工具,將香港國安法引為中共威脅自由世界的例子,甚至放風要禁止所有中共黨員及其家屬進入美國。

簡單而言,美國鷹派要把遏制中國行動塗上意識形態之爭的色彩,這正正是當年美蘇冷戰的格局,一方面可以藉此對盟友施壓,要求盟友站隊,不要支持「自由世界」的敵人。另一方面,藉著意識形態的爭論,將中國拖入冷戰的陷阱中,令中國陷於孤立。

【中美角力】王毅:美借疫情抺黑別人 哪裡還像大國?

【中美角力】美要禁中共黨員入境?華春瑩:和十四億中國人作對

中國對此也有所警惕,外交部長王毅9日在「中美智庫媒體論壇」上致詞時表明「不會輸出中國模式」,強調「中國無意挑戰或取代美國,無意與美國全面對抗」。他指摘「美方一些人」出於意識形態偏見,不遺餘力地把中國渲染成對手甚至敵人,想方設法遏制中國發展,不擇手段阻礙中美之間的聯繫。

事實上,在美國對中國進行貿易戰後,中央高層已定出「不對抗、不打冷戰、按步伐開放、國家核心利益不退讓」的策略,連以民粹見稱的《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最近也稱,中國不會與美國打新冷戰,應與美開展戰略周旋,最終「將拖垮對方」。

被美國拖入新冷戰,顯然不符合中國的發展規劃和戰略目標。中美關係雖然面臨幾十年來罕見的危機,但也沒有到當年美蘇冷戰的程度。畢竟,中美之間、中國和絕大多數西方國家之間的利益交織,完全脫鉤不大可能。中國應該繼續保持定力,避免陷入美國新冷戰的圈套。

本報記者:高青

【中美角力】美司法部長連批美企  為中美脫鉤發最後催促令

【中美角力】美70科學家叫特朗普收手:勿重啟核試應付中國

【中美南海角力】美再派雙航母赴南海演練 強調高戰備狀態

【中美角力】「中共黨員親屬關係聯繫半個中國」 胡錫進:精準打擊中共是幻想

【中美角力】美司法部長批美企屈服於中國 點名Google、蘋果、迪士尼

【中美角力】特朗普政府想制裁誰?一文看清4大群組

【中美角力】美國包圍圈已成  中國若能突圍一騎絕塵

【2020書展早鳥訂閱優惠】新訂戶激賞禮品高達400,立即訂閱︰https://bit.ly/2UUJ2GE

讚好《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粉絲專頁:http://bit.ly/2Qm2YjA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中國頻道」china.hket.com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