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一生傳奇: 從中共黨員變「台獨教父」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20/07/30 21:39

最後更新: 2020/07/30 21:39

分享:

分享:

台灣的李登輝前總統今日晚間7時許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過世,享壽98歲。他的人生堪稱傳奇——生於日治時期,曾有解決中國東北吃飯問題的抱負,因而學習農業經濟,其後還加入過中國共產黨,在從政期間,他的統獨立場也引人關注,並被賦與「台獨教父」的稱號。

生於日治時期 曾更名岩里政男

李登輝在台灣日治時期的1923年1月15日生於大日本帝國台北州淡水郡三芝莊下的埔頭坑聚落(今新北市三芝區埔坪里),屬閩西永定客家人後裔。

1940年台灣總督府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其中包括變更日本式姓名的改姓名運動,李登輝在該運動中更名為「岩里政男」(いわさと まさお Iwasato Masao )。他曾表示在22歲之前(1945年,此指台灣日治時期結束前)仍屬日本籍。

求學時心繫大陸 研讀馬克思主義

在台北高等學校時代,李登輝就透過魯迅的《阿Q正傳》及《狂人日記》,幫助他了解中國,由於未受過中文教育,因此讀的是日文翻譯本,而郭沫若與後來的柏楊,也是他心儀的作家,李登輝坦承受到這些書的影響不小。

1943年10月,他進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農學部農業經濟系就讀。選擇就讀的理由一方面是,想為辛苦的佃農打抱不平,另一方面,是在思想上受到高等學校歷史老師的影響。讀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談中國的歷史,使他深受影響。為了想把農業與馬克思經濟學相結合,他選擇農業經濟作為人生的研究目標。

大學選科時,原本打算攻讀西洋史,但是受到中國史老師的潛移默化,李登輝毅然改學農業經濟,向往有一天能夠到中國東北(時稱滿洲)協助解決中國問題,因為中國問題最大的關鍵就是農業問題,如何讓所有中國人都吃得飽。
    
日本戰敗後,李登輝從東京回台北進入國立台灣大學繼續讀書。

曾加入中國共產黨 其後退出

2004年,《紫荊》、《軍事歷史》等雜志的記者先後采訪了當年中國共產黨台北市工作委員會的成員吳克泰和徐懋德。吳克泰稱,1946年9月李登輝曾由他引薦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8月底吳克泰聽說李登輝申請退黨,前往勸說無效(李登輝的理由是「黨內不純」、「有人有野心」),之後時任中共台灣省工委書記的蔡孝乾批準了李登輝退黨,雙方互相承諾保守秘密。

98歲李登輝喝牛奶嗆到引發肺炎 留院逾半月正緩慢康復

柯文哲登門拜會 李登輝:你要出來選總統

李登輝自爆 曾阻扁訪大陸

除這次入黨經歷以外,李登輝還曾於1947年夏天與多位有志青年包括陳炳基、李薰山、林如堉等人組織「新民主同志會」,並於同年年底隨該組織成員集體加入中共(可能由於保密協定未公開反對,從而第二次加入中共),此後於1948年夏天以黨員不自由為理由再次申請退黨,由上級徐懋德批準,並且再次承諾保守秘密。

但在《李登輝總統訪談錄》中,李登輝僅承認自己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退出,否認「二進二出」。

統獨立場的轉變?曾冀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1978年,蔣經國任命李登輝為台北市市長。1981年,李登輝升任台灣省政府主席。1984年2月15日,蔣經國提名李登輝為副總統候選人,並經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七次會議選舉,當選中華民國第七任副總統。

1988年1月13日,時任國民黨主席及中華民國總統的蔣經國逝世,李登輝以副總統身份繼任總統。1月27日,李登輝成為代理黨主席,至7月正式出任黨主席,成為首位台籍國民黨主席,也是中華民國史上第一次由台灣本省人擔任總統。

在統獨立場上,20世紀80年代的李登輝代表中華民國政府且於公開場合多次表露要實現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理想。

在當選中華民國首位民選總統後,面對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持續軍事外交打壓威脅,同年底中華民國失去最後一個重要邦交國南非後,李登輝關於兩岸關係的言論逐漸表現出台灣獨立的傾向。

李登輝曾拋「兩國論」 引發兩岸關係緊張

李登輝:台要獨立 應跟美談法定地位

李登輝卸任後曾表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他的國號叫做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國家,他的領土範圍在台澎金馬」。

2007年1月31日,李登輝接受TVBS專訪時,他說,他不必追求台獨,因為台灣事實上已經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他進一步說明,追求台獨是退步,而且是危險的作法;因為這種作法不但把台灣降格為未獨立的國家,傷害台灣的主體性,也會引起美國、中共方面很多困擾。他強調,現在有些人喊台獨,只是為了權力鬥爭。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